對於整個國內公知圈來說,2005年的這個大年三十過的那叫一個晦氣。
拋開收錢不收錢這事不談,實際上以美西方為首的普世洗腦價值觀確實一直都是他們所推崇的——因為他們相較於勞苦大眾而言有著極其優渥的生活,能夠比大眾更早的接觸到源自於西方世界甚至於是日本、韓國等相鄰國度的各色資源。
這也就導致了所謂自由派群體的大量誕生,而他們之中是真的有人痛恨自己這個中國人的身份。
但讓他們現在就走,去投奔心目中的地上天國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在國內的身份與地位。一旦失去了這個,他們就等同於失去了價值。
本來周易發行《將軍令》這首歌還只是一次反擊,是他對自己被攻擊後的一次正當防衛。但現在,這都上春晚的舞臺無差別攻擊了,屬於是主動進攻。
這哪能忍?
自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向來就只有他們進攻別人受著的份,周易能正當防衛成功已經是他們自認為給的一個臺階了。可現在你周易不僅不下,還他媽蹬鼻子上臉,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而對於娛樂圈中人來說,不敏感的人只當是周易鋒芒畢露選擇了爭鋒相對不低頭,敏感的人已經縮起腦袋準備當鴕鳥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跟周易一樣有這麼硬的成績與靠山能擋得住群狼圍攻的。
周易那出色的海外成績與影響力造就了他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公知們並不能憑藉資訊差公開指責周易不懂外國,這就等於廢掉了公知們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手段。
上世紀建立的《讀者》、本世紀建立的《意林》,其中那些顛三倒四在悄無聲息間貶低國內的文章之所以能夠得到萬人追捧並學習,是因為什麼?
就是因為資訊差。
這事實說起來可能很抽象,但真就是這樣。
比如《讀者》雜誌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篇公知文《夏令營中的較量》。
這篇文章由《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副主編孫雲驍撰寫,在前兩個版本都不火的情況下,受《讀者》邀請,花心思重寫後一舉火遍全國——
在這一篇三千字長文當中,中國學生怯懦、懶惰、不吃苦耐勞、偷奸耍滑、自私自利等負面形象躍然紙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日本學生在孫雲驍筆下充滿了這世間所有美好的特質,由此得出結論中國人需要反思,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等等等等。
由於《讀者》的強大影響力,這篇文章在釋出後迅速引來了全國範圍內的反思熱潮,超過70家國內紙媒紛紛加以報道,都在痛斥國內孩子的悲哀、國內社會的悲哀甚至於是滑坡到國家。
那可是1993年。
在這個年份超過70家紙媒爭相報道的新聞,那已經可以說是覆蓋了整個中國。
《人民日報》更是不負眾望的跟上了反思的步伐,表示在經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抽樣調查後發現確有其事,國內青少年確實就是這麼拉胯,我們應該反思、學習。
可實際上,這篇文章從頭到尾就是一篇孫雲驍個人透過資訊差所拼接出的一篇稿子。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模糊真相,以自己是專家能接觸到的外國事物的名義為自己披上一件袈裟。
老百姓不知道這些,只知道這人確實是能跟外國接觸的專家,便信以為真。
這就是公知們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之前賴以生存的最大保障。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站出來反對。比如《帝都青年報》副主編何評評,就直接髮長文駁斥孫雲驍,怒斥其是在造謠,逼得孫雲驍不得不低頭承認。
但,還是那句話:這個年代的傳媒界高層70%以上都是由自由派把持的。
何評評發表在《帝都青年報》上的闢謠文並沒有大量紙媒轉載,一切當做無事發生,孫雲驍仍然一路高升,甚至還在2000年寫出了《夏令營中的較量》的續集。
這就是嚮往西方的自由派們在當今這個年代的傳媒界所掌握的恐怖勢力。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可現在,周易的橫空出世讓他們第一次失去了釋經權,失去了打造資訊差鞏固自身地位的能力。
當然,周易的出現也令諸如何評評一般的國內媒體人熱淚盈眶——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在文娛領域盼來了一個貨真價實的自己人,一個強而有力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