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吃飯?給錢不?”
還不待老倔頭回答,有作家就先出聲了,“給錢,給錢!”
村民眼睛一亮,連忙回屋,“媳婦,媳婦快出來,去祠堂,去祠堂!”
這樣的情形一路上陸續上演了好幾次。
有些作家不禁開始小聲交頭接耳嘀咕,“一聽給錢一個個眼睛就反光,這麼熱情,我們不會一會被宰吧?”
“應該......不會吧...”這位作家也不太確定。
“但願不會吧,一會兒都多長個心眼啊,別被人坑了。”
“嗯,提防著點,一會先問問價格再要東西。”
一行人隨著老漢進了有些老舊的祠堂,入目是祠堂正中央的碩大的長條神臺,上面擺滿了白色的蠟燭,都點著火,地上還有個火盆盆子裡還冒著縷縷青煙,四周散落著一些紙錢。
見此情形有些作家心裡開始有些發怵,幾個女作家縮在後面不敢進來。
老倔頭顯然也知道他們在怕什麼,解釋道,“沒事,放心吧,村裡沒死人。進來吧,真要死了人我也不能讓你們來。”
眾人有些疑惑,沒死人那這是做什麼?還有村裡家家戶戶掛著的白綾素縞是怎麼回事?
老倔頭沒有主動說,大家也不好發問,硬著頭皮進去了。
祠堂正中央有個露天的天井,陽光直接灑落下來,照的祠堂很敞亮。
隨後七八個漢子和村婦也來了,有的扛著圓桌,有的搬著長條的凳子,手腳麻利的架起了三套桌子,看這些桌凳款式新舊應該不是一批的,都挺老舊,有些發黑,應該是村民從自己搬來的。
兩個婦人用抹布擦了擦這些桌凳,招呼著大家坐下,“來坐,來坐,都別客氣。”
眾人紛紛落座,走了一上午的山路,大傢伙也確實累了,一個個坐在凳子上捶揉著發酸的腿。
老倔頭臉上堆著笑在和村民交談,聞訊聚集來的村民不少,有的手裡還端著大瓷碗吃著午飯遠遠的看熱鬧。
“二丫,翠花,你們兩個手藝好,今天這頓飯就你們來掌勺吧。”
“狗蛋,三花,小七,你們幫著打下手。其他人家裡有什麼好貨色都拿出來,給客人們看看要吃什麼,給錢的,快去吧。”
“大家手腳麻利點,時間也不早了,下午還得上山看那丫頭呢。”
幾個村民都應聲去忙活了,沒點到名的村民們有的還站著,有的轉身離開回去取吃食去了。
眾作家坐著等了一會,一邊等著一邊和老鄉們閒聊。
老鄉們不怎麼善於言辭,濃厚的鄉音裡透出淳樸。
一些閒聊下來,夜光等人也對這個小山村有了一些瞭解。
村子叫都塘村,據說名字的來源是因為村上正中央有一口池塘,所以叫都塘,不大,只有五十來戶人家,村裡只有一個姓,全都姓郭,村子裡大多數都是些中老年人,年輕人一般都出去打工了,不會留在村子裡,他們靠著山,但附件的山裡其實也沒什麼能養活他們的東西,主要還是靠耕地為生,所以村上的人家家裡都不太寬裕,甚至說是都挺貧窮。
坐了一會兒,陸續有老鄉過來了,個個手裡還拎著各種東西。
夜光和諸位作家們有些傻眼。
臘肉,香腸,曬乾的板鴨,大白菜,老母雞,大白鴨,竹筍,南瓜,大草魚。還有那漢子抗的是啥?這麼大一條火腿?
別說,走了一上午又累又餓的作家們猛的看到這些還真有些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