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的走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但是要在活體上做血管探查術,可不是在屍體上做血管走形這麼容易。
血管一般走形於肌間、骨骼間、骨膜的表面,是屬於深層次的解剖部位,也不是做手術暴露固定視野那麼簡單的事情。
外科的手術,對於手術視野的暴露,解剖結構的把控,非常重要。
常規的手術就是固定入路,就那麼幾個位置,幾層同樣的結構,天天做,天天看,才可以達到舉重若輕的境界。
對於陌生地域的手術,在手術時,還是需要戰戰兢兢才行。
陸成想要做血管的探查,而且還說得這麼輕易,就著實有些怪了。但這著實是陸成證明自己看到的血管裂開的最好方式。
而且創傷的病人,做血管和神經的探查,是原則性之一,所以也能解釋得清楚。
鄒謙想了想,就點了點頭,說:“那行吧,你慢一點,千萬不要莽撞!”
陸成也是講他是坐鈍性分離的血管探查,不是用手術刀,否則的話,再借鄒謙兩個膽子,都不敢讓陸成來試試。
萬一陸成把血管和神經給切斷了,他找誰說理去?這裡面就他是主治,責任還是他擔著的啊。
鈍性分離,除非是陸成極為暴力的撕扯,否則的話我們的血管和神經也沒那麼脆弱。
只是,鄒謙在上面做清創探查的時候,一個人需要衝洗,一個人需要輔助視野和用吸引器吸視野裡的血跡。液體及壞死組織,就沒人給陸成幫忙。
三個人以前就做過清創縫合,所以配合得還算比較默契。
曹曉和左手拿著鑷子配合鄒謙的尖刀,右手則是不斷地吸引著鄒謙手術刀的斜下方,不擋他的操作空間,還能保證術野的清爽。
這創傷很重,所以方泥馨也是在認真地拿著鑷子配合鄒謙在進行著組織是否壞死的檢測工作。
雖然有驅血帶的情況下,讓壞死組織的辨別變得頗為困難,但是驅血帶畢竟只是驅血帶,不可能把動脈完全給壓塞。
動脈內部還有一定的血流通量的時候,末端還是有血跡會滲出來的,而且滲出來的血液比陸成剛剛用手法止血的時候還要多一些。
驅血帶的作用弱於手法按壓,手法止血的效果又要略弱於止血帶。
只是這個時候,三個人都沒有太過於注意下面陸成的工作,陸成只是拿著一個血管鉗在肌肉的走形之間動來動去,然後再看到了什麼東西之後,就把手裡的血管鉗給夾到了組織裡面去。
不過三四分鐘過去,陸成已經夾了足足有五把,似乎這是最後一把。
鄒謙這才眉頭微微一皺地說:“小陸,血管鉗不能夾肌肉和神經的啊,否則的話夾的地方會肌肉組織液化,你知道嗎?”
鄒謙之前之所以答應陸成去搞自己的,一是因為陸成剛來急診科,李東山對其給予厚望。二是剛剛陸成的按壓止血著實有些驚豔,就想讓陸成自己玩一玩解剖學知識。
畢竟陸成這麼大年紀,臨床經驗能有多少?
恐怕也不過就是想要多積累一點解剖學知識。活人的探查解剖和解剖學上的大體老師的解剖結構,還是頗為不一樣的。
兩種的學習經驗,都極為重要和珍貴。
陸成就抬頭說:“我知道,鄒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