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六章

1.西加里曼丹社會的特性

戰前,荷蘭當局在人口稀少的這個地區,保留並利用了傳統首長(政治的、宗教的),將全州分為 12 個自治領域進行了間接統治。另外,在教育方面,與爪哇不同,接受了西

歐教育的“開明”知識分子的人數也很少。進而,應該說是民族主義的萌芽、旨在地區和

種族一體化的認同的形成也很遲,從這種意義上說,在印尼的主要四島中,可以說該地區

是政治上最“落後”的地區。

考慮到這種情況,可以說戰前在西加里曼丹地區,一小撮統治階層、知識分子之間積

極的反荷感情並沒有高漲,何況將日本視為“解放者”的契機極小。

從社會經濟的側面來看,其最大的特色(尤其是州府龐提納克市)是華人人口比重很

高,且與印尼的其他地區相比,華人的“土著化”現象很明顯。根據 1930 年的荷屬印度

的人口普查結果,華人人口為 108 萬人,約佔該州人口的 13%。而其中約 75%是荷屬印

度出生者。

進而從表 1 可以看出,農村居住者的比率極高也是一個特徵。總的加起約100萬。

該數字顯示,在基本上沒有歐洲大企業投資的西加里曼丹州的農業(以椰子、胡椒、橡膠、黑兒茶等小規模經營為主)中,華人與印尼人一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該地可以說是“(華人)基本上已土著化、構成基本社會的一員、形成了荷屬印度的特殊華僑地區”的一個事例。

進而在與外部經濟的關係中,一部分華人商人與其說在加里曼丹島內的南加里曼丹或英屬婆羅洲,不如說在馬來亞(新加坡)、西爪哇、南蘇門答臘等形成了一個經濟圈,在西加里曼丹、爪哇、馬來亞的三角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反映了這種人口學、經濟地理學的特殊性,在文化方面州府龐提納克受新加坡的影響比爪哇更加強烈。因此,在日中關係進入全面戰爭的狀態後,來自華人進行排斥日貨運動的中心地新加坡的、透過廣播及報紙等的宣傳活動的影響也是極為強烈的。其狀態是“隨著事變的擴大,當地華僑的對日感情日趨惡化……雖然沒有特別組織的抵制活動,但事態

卻在默默地進展著”。

上述兩點、即荷蘭對西加里曼丹的統治狀態和華人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考察龐提納克

事件時的重要的伏筆。.海軍的統治方針

根據 1941 年 11 月 26 日決定的“關於實施佔領地軍政的陸海軍中央協定”,荷屬婆羅洲連同西里伯斯、東印尼地區都成為了海軍的主要負責地區。但是,根據對荷屬印度的進攻戰略,最初佔領西加里曼丹的是陸軍的海上機動部隊

(1942 年 1 月 29 日)。其結果,陸軍的統治一直持續到了同年 7 月,之後才由海軍接管。

而且,根據上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海軍主要負責的地區被定為“人口稀少,將來帝

國應擁有的處女地區”。接著在 1942 年 3 月 14 日決定的“佔領地軍政處理綱要”中,再

次確認了對該地區的統治方針:“海軍的主要負責地區以我方永久確保該地區為目標,並

在全部地區進行以帝國為中心的有機結合……”。

如這一方針中使用的“永久確保”或“處女地區”所示,可以說在納入海軍統治的各

地區,有著日方可最大限度地隨意處理的含義。不用說,這種認識引出了這樣的評價:該

地區不僅是文化上劣等之地,而且是缺乏爪哇那種民族主義運動基礎的地區。

在這種統治方針下,擔任軍政的海軍在西加里曼丹始終如一地實行了極為保守的施

政。

但是,在當初陸軍管轄時期,該地區原有的各政黨、組織解散後,在日方的倡議下組

織了稱為“日新會”的組織。與爪哇的三 A 運動一樣,是以對日本持較友善態度的大印尼

黨的地方領導人諾多蘇爵諾(音譯)、蘇威古諾(音譯)等為中心的組織。

從內容上看,表面上是三 A 運動式的支援日本團體,以發揚*****圈的對日合作

精神、加強全亞洲人的團結、制止“第三國際侵入亞洲、尤其是印尼”為共同目標,但並

沒有進行特別可記載的實質性的活動,在海軍統治開始後不久便自然消失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