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福與俞興聊了一半,終究還是沒有按捺住心中好奇,問了一個問題。
“俞總,你搞這個對話是想幹什麼用的?”
“狹義的說,我就是想給百曉生的使用者看看不同行業的精英都是怎麼思考與實踐,廣義的說,我希望更多人的看到咱們的對話能夠有所收穫。”俞興這裡又表達了感謝,“王總願意抽時間接受我的拜訪,我是很感激的。”
別看比亞迪現在的主賣車型是f3,它去年的營收已經做到277億,今年有望突破400億。
簡單的比一比體量,這位3號對話目標是1號對話劉強東的十多倍,當然,不同行業沒法這樣直接比,網際網路的增速會相當之快,但對於俞興來說,他現在搗鼓的百曉生與之相比都過於微小。
本來致電比亞迪這邊也沒覺得一定能見到人,今天見到了,還是挺高興的。
“不用客氣,這周都不是很忙。”王川福看著年輕人,實在的說道,“我就是覺得,咱們之間可能有代溝,你是做網際網路的,所以,我應該再聊點什麼?”
“隨便聊,咱們不預設什麼,我就是想聽聽你的想法。”俞興笑著說道,“比如,你對合資車怎麼看?”
“合資車很好,合資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王川福不假思索,又說了句,“我們會學習和消化之後追上它們的。”
俞興點了點頭。
王川福見年輕人沒有繼續問,估計對方是想讓自己在這個話題再多聊一些,但他也覺得還是聊自己擅長的會比較舒服,如此繼續說道:“咱們國內是一個大市場,這麼大的一個市場,必然就應該出現質量和名氣過硬的品牌,比亞迪就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但這些都必須根植於國內產業鏈的發展,我認為合資車帶來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這裡。”
俞興感興趣的問道:“這一點怎麼說?”
“首先,你得知道不同合資車對於國內供應商的態度是不同的,一正一反,反面的像bba,它們喜歡用它們在歐洲的t1。”王川福中斷了一下,“你知道t1吧?”
俞興點頭:“tire1,直接對工廠供貨的一級供應商,tier2更次一級,主要是給tire1供貨。”
王川福笑了笑:“是的,bba喜歡用博世、佛瑞亞、德科斯米爾那一批歐洲的t1,豐田呢,它喜歡用自家的或者日本的,比如,豐田紡織,這是提供座艙內飾的零部件,比如,電裝denso,這是提供空調、燃油管理之類的。”
“它們當然也會在國內建廠,這樣能降低成本,但國內的工廠只有製造權,研發主要都在它們原本的國家。”
“正面的,像大眾,當年在上汽的堅持下把朗逸、輝昂等車型的開發權給了過來,雖然德國依舊把握更多的話語權,但供應鏈的研發能力到了國內,這就強很多了。”
“我知道的通用還更好一些,它和上汽成立了泛亞,不光整車的開發權,連新平臺的開發權都給了過來,像十分成功的gl8,這就是上汽主導的,這種合資的帶動就極大的讓咱們的整車和零部件研發能力成長起來。”
“如果我們的產業鏈發展不起來,那一定做不出好的車。”
“這也就是市場換技術嘛。”
王川福侃侃而談。
“這種供應鏈的發展為比亞迪帶來了什麼助力?”俞興順勢問道。
“助力嘛,標準、技術、人才,我們都在學習和引進。”王川福這樣說了一句,忽然又說道,“國內對這一塊應該是有規劃的。”
他如數家珍的繼續說道:“像聯合電子,這是上汽與德國博世的合資公司,主要是研發製造車輛的控制模組,現在很多民營的汽車電子公司都是從裡面出來的人成立的。”
“像華域賽科利,搞出了第一代國產的鋼鋁混合車身焊接技術,像延鋒,它做了車內很多的零部件,是上汽華域的子公司,旗下又有很多合資公司,做內飾、座椅、電子件……”
“一輛汽車有兩三萬的零件,三大件很重要,但一輛好車需要依託於整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發展才能製造出來。”
“還是我剛才說的,咱們國內市場這麼大,技術的引進和吸收也一直在進行,理應出現足夠硬的國產品牌,也許是比亞迪,也許不是比亞迪,但我們在奔著這個方向努力。”
俞興在腦海裡記下一個“產業鏈”的關鍵詞,又問道:“既然bba與豐田能那樣做,大眾與通用又為什麼做這樣的合資?”
“車企的利益不是一體的,它們彼此是競爭的。”王川福頓了頓,又說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的因素,但上汽現在還沒拿到奧迪的製造權,一汽在十多年前就拿到了。”
他搖搖頭,喝了口茶:“有利益,有代價,但我能看到的是國內產業鏈的進步已經很明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俞興見船伕開啟了話匣子,同樣喝了口茶之後把接下來的問題重點放在了產業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