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麻桿都歸置起來,堆放到灶臺後邊和外側,形成兩幅小牆。
中間李君閣終於做出了毛筆,燒製出陶硯臺,用飛水法得到了細墨。
還改出了很多方木料,都經過了刨制,這些是以後傢俱的備材。
竹材已經幹燥,李君閣還開始了新木棚的牆體設計工作。
像拼積木一樣將竹筒一個個拼起來,那大竹片夾上,打孔後就能用竹釘固定起來。
兩側的牆體最為簡單,雖然每根竹筒高度不一樣,但是不需要考慮窗戶,三米的寬度,十多根竹筒就能完成,因此兩側牆體最先完工,現在正在著手背後的牆體。
阿音的織機也得到了改造,線輪再次改進,用可以旋轉的細竹棒代替了竹管做線軸,直徑大大降低後,放線完畢調整松緊更加方便。
而且經過這一改造,同樣長度一排長木架,可以插更多的線軸。
李君閣將經線增加了八倍,可以織出的布料寬度從五厘米變到四十厘米,與阿音兩肩寬度差不多,這樣在速度不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産布效率。
……
時間轉眼就到了賽事的第二十八天。
現在中國隊的營地已經越來越像樣了。
菜地裡,每天早晚十筐營養土扣進去,種植的範圍越來越大,作物也越來越多。
各種作物,包括蔥蒜,李君閣都盡量只採葉子,將根莖保留,因此現在蔥蒜都有了四步長的一小壟。
最多的是木薯,這東西在這裡屬於高産作物,島上分佈也廣,現在有了三十來株,每株下面都留了一兩個塊根,留下的枝條也已經開始抽葉子了。
其次是紫薯,這東西其實不多,有二十來株,不過藤蔓很長,將一條土壟都鋪滿了。
李君閣檢查過根部,十多天下來,紫薯在松軟的營養土裡發育得很快,最先拇指粗細的那些,現在長到了三分之一個拳頭大。
然後就是芋頭,不過這個就可憐了,三四株帶葉子的大芋頭,那是作為糧食儲備的,其餘小芋頭仔才剛剛發出芽嘴,整個土壟看起來光禿禿的。
在菜地的四個角落,分佈著幾株血皮菜,然後李君閣還摘了一些枝條插在旁邊,這個真要培育起來,估計和折耳根一樣,是成片最快的蔬菜了。
還有就是一壟大香菜,也是三十來株,每次李君閣做菜都是在每一株上採一兩片葉子,無傷大雅,現在長勢也非常旺盛。
最後就是一些小蔬菜了,摘耳根,馬齒莧,灰灰菜,薺菜都有,不過灰灰菜和薺菜已經老了,這次活動已經吃不上了,純粹是李君閣嫌地空著難看拿來湊數的。
葵菜也被發現了,不過就三五株,李君閣沒有捨得吃,都種在菜地裡。
菜地過來就是新竹樓,屋頂被重新改過,屋脊上鋪上了三十公分的半圓泥壟,上面蓋著三片兩層的竹瓦,竹釘將三片竹瓦穿透,牢牢地和泥壟釘在一起。
竹棚兩側的竹牆已經立了起來,壩子裡攤著一堆竹筒,並排在一起,那是李君閣準備做的後牆,開了兩扇窗戶,在地上鋪成後牆的形狀,李君閣有空就在上面打孔,為接下來的拼接做準備。
新竹棚現在是餐廳和木工區,擺著竹幾,木工臺,刨臺,拉竹棍的臺子,各種刨制好的方料,板子,以及各種不同直徑的圓竹棒,圓木棒。
新老竹棚交接出的小矩形區域,被李君閣拿廢竹料搭了個四方的圍子,那是一個小澡堂,燒好熱水拎兩桶過去,可以洗上熱水澡。
然後就是老工棚,變化不大,就是灶臺周圍用木柴,麻桿捆等燃料堆出了一個形,灶邊增加了抹上泥的鑷子,一個滿是柴灰的大陶盆。
燒火的時候,有意識地夾出一些木炭埋到盆地,一頓飯下來也能得到不少木炭。
還有一根細竹筒,底部節頭中心打了一個孔,那是一個吹火筒。
火眼上擺著鍋子,水壺。
然後灶邊是很多罐子盆子,有油盆,鹽罐,香料罐,香料罐裡有幹的皺橘子皮,八角,糖漿,果幹,木薯粉,木瓜粉。
甚至還有一樣逆天的東西,可以用來代替味精的玩意兒——雞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