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要整理皇家的藏書,並發出重金懸賞,徵集民間的藏書。
另外,何太後還招募了一些世家、勳貴人家善於讀書的孩子入博文館。
讀讀書,抄錄抄錄藏書,學習、歸納一下歷朝歷代的禮儀,似乎很是繁忙的樣子。
朝中的大佬們,本就擔心何太後不甘心放權,還會跟皇帝或是權臣們爭權奪利。
這會兒見何太後沒有繼續摻和朝政,而是弄了個“新衙門”。
雖然博文館什麼的,似乎也有些權利,但到底是新開闢出來的。
跟朝臣們固有的勢力範圍並不沖突。
而且吧,說句太過功利的話,多了一個“衙門”,勳貴、世家們也多一個讓自家孩子“門蔭”的官職。
是的,官職! 博文館也是有屬官的正經官署! 有館主,有學士,有校書郎,有令史……品階或許不高,但勝在清貴。
博文館的屬官,非常對世家的胃口。
就是一些武勳人家,也想把家裡只會舞刀弄槍的孩子送去博文館,薰陶薰陶,興許就真能沾點兒文氣兒呢。
所以,何太後成立的博文館,朝中雖然有些非議,但三大輔臣、政事堂的大佬們都沒有太過阻止。
而何太後選拔的第一任館主,不是別人,恰是王詩玖的六叔,也就是王源的小兒子。
這位王六郎,算得上京中的名士。
出身頂級世家,允文允武,博學多才,卻無心仕途。
年少時,就一人一劍行走天下,名曰“遊學”,實則闖蕩天下。
而他的才名,也跟隨他的腳步,從北傳到南,從東傳到西。
待到他過了而立之年,重新回到京城,他已經是海內知名的名士。
他本身的才名,已經壓過了他的世家子身份。
他儼然就是讀書人追逐的目標,是清流文人的偶像。
何太後能夠把他請出山,來擔任博文館的館主,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當然,王詩玖從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大名士沒有娶親,無兒無女,他最疼愛十九娘這個侄女兒。
所以,當王詩玖跑到他跟前,訴說自己的政治抱負,講明博文館的意義後,王六郎便答應了。
王六郎名氣大,世人們只記得他是名士,幾乎忘了他是琅琊王氏子。
但,朝中的老狐貍們卻不會忘記。
王六郎當上了博文館的館主,這是不是表明,以王家為代表的世家們,非常支援博文館。
再進一步,他們是不是可以推測:何太後與世家結盟了?! 不只是朝臣們有這樣的猜測,開始變得多疑、猜忌的永承帝,也感受到了一種威脅。
好哇,朕就知道,朕這個好母親,表面上主動退讓,實際上呢,人家是以退為進呢。
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難道當年父皇會—— 永承帝用力要緊牙關,壓下那句“大逆不道”的猜測。
但他胸中的怒火,卻怎麼都壓制不下。
世家! 何太後!! 這兩者都是先帝非常痛恨的,作為滿心孺慕父親的孝子,永承帝自然要秉承父親的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