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只是對景物的描寫,拍景物的畫面,後面才是寫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將自己拖著年邁的身軀漂泊他鄉、獨登高臺的畫面呈現給了大家,再給一個鬢髮俱白、苦難刻滿臉龐的老態一個特寫,最後鏡頭停在了他本應重陽登高喝酒,卻又因為年紀、病痛無奈擱停酒杯的動作上。
字裡行間、鏡頭語言,都沒有說到他的遭遇,但每個景都在呈現著他的孤獨、他的鬱郁不得志!就好像大師的電影一樣,每一個鏡頭都可以讓我們如痴如醉地解讀數十遍、數百遍,然後每一次還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感悟!
這就是唐詩的美,也是它能讓我們即便是過了上千年,也依然願意去朗誦,願意去欣賞的佳作!”
楊謙確實是跑題了,光是一首唐詩,就讓他解讀了十多分鐘!
但從觀眾們的彈幕來看,大家似乎聽得還很暢快?
“話說,我是來到了百家講壇嗎?”
“忽然覺得楊老師給我們講講唐詩也不錯,聽起來很有意思!”
“《登高》這首詩,當初如果有楊老師給我這麼講,我肯定能輕鬆背下來!”
“楊老師入錯行了啊,去寫什麼歌?明明可以當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的!”
“楊謙以前好像是讀新聞專業的吧?聽說文筆還不錯!”
“楊老師以前可是發表過很多作品的,詩歌散文都有,要不然怎麼會寫歌寫得這麼好?”
“已經是跪著在聽了!”
“為什麼楊老師一個星期就直播一次?我覺得天天看楊老師的直播都不會膩的。”
“如雷貫耳、如痴如醉!”
幸好,楊謙沒忘記他的主題,他可是要給樊汀講古風歌曲的創作的。
就算不是古風歌曲,講歌曲的創作樊汀也想聽啊!
“我為什麼要講這麼多古人對唐詩的創作呢?因為在我看來,唐詩的創作,唐詩的發展,跟我們現在寫歌、音樂的創作,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非常相像的!
我們的音樂創作,也不是憑空誕生的全新行業,它跟詩歌一樣,都有歷史的傳承,都有現代的發展,甚至,現在的流行歌,也不過是以前詩歌的一個翻版而已。詩歌以前是唱出來的,詩歌詩歌,它是詩,更是歌,對吧?只是我們現在,已經遺失了大部分的古代樂譜,所以詩歌唱不出來了,就算可以譜上現代的旋律,它也無法完全表現出當年的風韻。
現在我們說的歌曲,狹義上的流行音樂,它其實是西方在有別於古典音樂的大眾音樂架構上,衍變發展出來的,豐富多樣的大眾商品音樂,我們的流行音樂也是起源於米國。當然,進入到我們國家之後,它也結合了我們的民間音樂、民族音樂、戲曲藝術等等,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和形式......”
楊謙不打算在比較枯燥的定義、術語解釋上花費太多時間,簡單地提一下之後,他便說起了自己的看法。
“不管怎麼說,我們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但也結合自己的傳統,發展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的華語音樂。而且我看近二十多年以來的華語音樂,其實都有在特意地向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的戲曲、詩詞學習,在流行音樂中表現出越來越多我們的傳統元素,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風歌曲、古風歌曲。
不管是怎麼樣定義的,也不它們有沒有比較細緻的區別,我覺得大家這樣的創新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就好像唐詩的發展歷程中那個繼承和創新一樣,我們開始從學習、模仿中,走到了創新的一步,漸漸地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打造出了屬於我們的時代風采!”
(注1:這裡的靈感來源於一位影片博主“翻書吧一舟”的分析。小寒借鑑他的理念,進行簡單的拓展延伸。)
------題外話------
感謝fatfox911、秋之神光的打賞!!(づ ̄ 3 ̄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