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風雲(8)

其中,河湟流域及其周邊,是羌人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這裡也恰恰是北宮伯玉祖輩居住的地方。河湟流域加上移居塞內的東羌,東漢”羌亂”最為劇烈的地區基本在後世甘肅、青海兩地。

這裡正處在甘青高原,青海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高原氣候,冬長夏短,日溫差較大,河湟谷地自古以來一直是全省最低處和重要的農業區。甘肅地處青藏、內蒙古和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區,同時屬於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和高原氣候區的交匯地帶。

羌人正生活在幾種氣候與地形的交匯地帶,由此可見,羌人所生活的地區地理條件特殊,自然環境複雜。

除東部外,其餘方向或高海拔,或低溫,或乾旱。所以,位於東部低海拔溫暖溼潤處的河湟谷地對原居地羌人的生存顯得至關重要。

而青海境內的耕地多在日月山以東地區,正與兩漢時期該地區西羌的生產活動吻合。複雜的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使羌人兼有畜牧,農耕和狩獵的經濟生活,宜牧則牧,宜農則農,但以畜牧的成分居多。

《說文解字》中釋解羌為”西方牧羊人”,可見”羌”字本身就暗含了以畜牧為主要經濟生活的意思。

《西羌傳》記載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大概是準確的。

另外根據史書記載,漢軍和羌人的戰爭中多有俘虜大批牲口。

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騎都尉馬賢與侯霸掩擊零昌別部牢羌於安定,”得驢騾駱駝馬牛羊二萬餘頭”。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春,馬賢率兵斬廬忽而擊其種人,”掠馬牛羊十萬頭”。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馬賢率兵掩擊那離等,”得馬騾羊十餘萬頭”。

漢安三年(公元144年)夏,護羌校尉趙衝與漢陽太守張貢掩擊燒何種,“得牛羊驢十八萬頭”。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春,領護羌校尉衛瑤等追擊羌人,”得牛馬羊二十餘萬頭”,等等。

可見羌人畜牧業規模很大,畜群種類亦多。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確定羌人社會分支頻繁、瑣碎。

這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於其”所居無常”的遊牧生活,二是前面提到的宜居地的塊狀分佈,三是則是多山地形的天然分隔。

這些都使羌人社會不易形成人口集中的大型群落,長期處於比較原始和落後的氏族部落形態。在兩漢時,羌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發展水平與認知程度上甚至比同時期的匈奴,鮮卑及南方各蠻族相去甚遠。

後漢初,涼州刺史部的大多數降羌還被髮左衽,與漢人習俗既異而言語不通,這是內徙羌人無法融入後漢社會的寫照,也是其為漢吏們所歧視,終致降而復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所謂被髮左衽,是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根本上說也就是夷狄。

哪怕與漢人生活在同一個區域,還是被嚴重歧視的。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