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充實又頭疼

“‘聞師傅’,你別要求這麼多,也別太細緻嚴格行嗎?”

“今天我只請你寫一篇聽課心得。我和賀老師他們不僅要寫這個,還要根據建良中學‘師傅’的課,設計自己的課件與教案,還有班裡的作業要批。”

“可我現在只是自願無薪跟崗,聽聽課,還沒正式入職試用。‘聞師傅’你每天給我書面任務,不合適吧?”

“示範校那麼好的‘師傅’來了,我們不能白跟,只給你一份書面任務不算多。”

“呵,是不多,可難度不小!‘師傅’你不怕我壓力太大,把我嚇跑嘍?”

“……我不信你會跑,不然大秦校長和小秦老師會失望。你明早一定要交給我。”

“啊喲,師傅,我這兩天好像感冒了,頭疼!我是真的頭疼!”

示範校攜名師對口支援的師徒結對儀式過後,老師的“師傅們”到位,頭疼的何止王巖一個人?

進入“壯腰”程式的校園內,處處都有工作充實起來又感覺頭疼的人!

不論是嘉橋中學、松寧三中,還是臨江附校、定良學校……都由各區積極“搭橋”“鋪路”,讓“徒弟與師傅們”更實際地交流、互動起來。包括:安排徒弟走進師傅們的課堂,聽課、請教帶諮詢;安排師傅進入徒弟們的教室,進行現場觀察與分析,提供教學分享與指導……

如此一來,接受首期師徒結對的“徒弟們”,包括聞映臺、賀老師、王巖等人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一個個開始更充實地工作。

他們的日常教學不再限於上過課、批完作業、考過試、改完卷子、簡單計劃與總結結束,被填充進更多引帶突破、提升的內容。

示範校的“師傅們”在其本校或是到校來分享課程,“徒弟們”除了現場聽課、記筆記,還需要結合自身工作,分析查詢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思索需要取長補短、破除水平限制的點面,爭取將“師傅們”分享的經驗、技能融入自身的教學過程,並尋找創新的可能。

這過程說起來簡單,卻不是簡單做做聽課筆記、寫寫行動計劃、上課加點“花樣”那麼輕鬆。

跟在聞映臺身邊,看著這番景象的秦不覺向家中長輩們比喻:“這‘壯腰’過程好像挺講究的。有點像加固質量不達標的建築,往其缺少支撐或久而舊損的鬆散牆體內灌注水泥與加固劑……”

本就勤懇、認真的聞映臺,因此在課餘更常埋桌案,拿著聽課記錄,苦苦思索教學提升計劃,根據“師傅”的建議設計全新的課件,或影片或微信對話,追著師傅詢問補充意見或修改建議,再帶到教研組聽取組內的分析……

而如賀老師、梁老師等態度被動的,不得不減少以前得過且過的散漫,被章形樹帶著職能科室與教研組盯緊了,按要求進行教學觀摩、反思。

他們聽課與寫進步計劃本有些敷衍與應付,可被章形樹在教工大會上,無記名點評為“壯腰的好資源來了,還做面上功夫,那腰只能越來越彎”,不過關的課件又被教研組與師傅一次次否定打回,那面子上怎麼也有些不好看,只能打起精神來認真應對。

因此,秦不覺親身見著:嘉橋的校園內、辦公室裡,教師們的諸多談論,從無目的的閒聊轉向了教研討論與課件探討,連食堂吃飯的速度都快了許多;教室裡邊,原有偏於單薄、沉悶的授課開始有了鮮活的苗頭,東倒西歪、心思飄搖不定的學生們,坐姿似乎也開始端正了一些……

這種充實的勢頭,像初夏的溫度,漸漸熱烈著,讓人們有甩脫重衣負擔的機會,輕鬆愉快起來。

可偏偏秦不覺和嘉橋的老師們一樣,各有各的頭疼。

聞映臺等年輕教師頭疼的是:由於教學資歷尚淺,從學生入學一直帶到畢業的全輪教學尚未完成過,實踐經驗不夠,因而對“師傅們”分享的經驗吸收、運用存在困難,心底許多教研的想法如深埋泥土中的種子,有滿滿發芽的期盼,卻局於一時的思路與見識,無法迅速冒出苗來。

梁老師等人的那種頭疼是:以往閒閒散散上個課就能掙工資的舒坦找不回來了!工作內容被一項項填充起來,不僅讓他們少了找同事八卦、抽菸、抱怨天抱怨地加抱怨所有人的時間,也讓他們之前時不時可以找個理由中途溜班、提前下班、上課走心的機會消失。

更讓梁老師腦袋深處揪揪疼的是:時不時進辦公室來的校長、“師傅”、專家指導員,讓他伸開雙腳歪在椅子裡打盹的機會都快沒了,更別說當著同事、學生的面拉開躺椅舒舒服服睡個覺了。

坐在梁老師對過的賀老師,一邊充實自己的工作,一邊觀望著形式形勢

她聽著桌子對面梁老師的哀聲嘆氣,對自己與兒子的未來究竟能不能“直起腰”忐忑不安,自然也是頭疼不已,時不時用手搓著眉頭和後脖子。

他們的“頭疼”,有意無意,也影響了暫時沒參與師徒結對的教師們,讓大家都提高了職業意識,注重起工作言行與思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