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0章 拜師

不過眼下離開在即,倒不用為司馬薇之事太過發愁,崔文卿生性樂觀,很快就從愁苦中解脫而出,心內開始謀劃拜師一事了。

王安石乃是當世大儒,又貴為宰相,加之還有一個帝師的身份,拜師自然不能太過馬虎。

好在折秀得知此事,便已經替他準備了厚重又不失高雅的拜師禮。

細細看來,首先是儒家拜師必須之物,叫做“六禮束脩”

分別為: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除此之外,便是一方老坑洮硯、兩支宣城紫毫毛筆、一幅唐朝書法大聖張旭真跡。

這老坑洮硯乃洮河綠石所制,綠如藍,潤如玉,藏於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而宣城紫毫毛筆選料嚴格、精工細作,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自唐朝以來,極受書畫名家仰慕和追求,每歲宣城產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至於那幅張旭真跡,便是《殘秋入洛陽帖》,可謂價值貴重。

當然,這些東西都不是崔文卿和折昭的,而是楊府書房中的壓箱寶物。

這些東西,都是楊文廣親自下令準備的。

照楊文廣的話來說,楊家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備受當世大儒青睞的才子,且還是當朝帝師的弟子,準備禮物自然要高雅貴重。

反正這些東西本是朝廷賞賜,對於楊家等武將來說,也遠遠沒有刀槍棍棒,名馬甲冑等具有吸引力,送出去自然也不會肉疼。

到得黃道吉日拜師的那一天,崔文卿穿上了儒士袍服,親自登門行拜師之禮。

而王安石也脫下了官服,換上夫子長袍,坐在尊位上坦然自若的接受了崔文卿的叩拜。

隨後,王安石按照慣例,回贈崔文卿《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他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

及至拜師完畢已是中午,王安石夫人吳氏親自操持了一桌家宴,款待崔文卿。

除此之外,還有王安石長子王雱以及次子王旁。

王雱三十有餘,年少便是著名的神童,自幼敏悟,數歲時,客有一獐一鹿同籠以問王雱:“何者是獐?何者為鹿?”

王雱未識,良久回答:“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眾人大奇,盡皆歎服。

目前王雱擔任億歲殿說書,專為官家講說書史,解釋經義,並備顧問,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皇帝的智囊顧問。

而王旁年齡與崔文卿倒是差不多,然卻顯得有些嬌生慣養,對崔文卿也是有些愛理不睬的,看他的目光感覺是在看前來攀龍附鳳的窮親戚。

今日喜慶,崔文卿倒也不會介意,與王安石一家倒是相處得其樂融融。

飯後,王安石將崔文卿帶到書房,自有一番密事商談。

捧著熱氣騰騰的茶盞,王安石輕呷一口稍事消除酒氣,這才笑微微的言道:“文卿,現在你我已是師徒,老夫也就直言不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