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0章 賽詩會(四)

“莫非是一種其他品種的水稻?諸位同僚可有見聞?”

“本官通曉耕種,卻是從不知道此物。”

“對對對,我也不知道。”

“本官也是。”

……

崔文卿暗暗好笑,心道一聲:此乃未來之物,你們知道就怪了,繼而娓娓而言道:“雜交水稻是透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其稻種主要表現在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穗大粒多,抗逆性強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富弼乃戶部尚書,本掌錢糧收入,聽到崔文卿如此推崇這種雜交水稻,陡然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敢問崔郎口中的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多少斤?”

崔文卿大概估計了一下,回答道:“雜交水稻的畝產應在八百斤左右吧。”

“什麼?八百斤?這這這……怎麼可能?!”大驚之下,富弼的舌頭都有些打結了,老臉上更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色。

而在場的刺史們也是一片倒抽涼氣的聲音,顯然都被崔文卿說出的如此駭然數字驚得呆住了。

就目前大齊水稻產量來說,一般為三百斤左右,達到三百五十斤就要算作高產,如今崔文卿居然說這種雜交水稻畝產能夠到達八百斤,如何不能這些人震撼絕倫。

富弼立即意識到了雜交水稻能夠為大齊帶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又驚又喜之下連忙上前一步抓住了崔文卿的衣袖,急聲道:“崔郎,這雜交水稻何在?倘若能夠量產,我大齊將來當可糧食充盈也!”

崔文卿苦笑道:“富弼大人,就目前我朝農藝水平而言,想要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無異於痴人說夢話,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鑽研,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方能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糧種。”

聞言,富弼整個人恰如被一盆涼水陡然澆下,心內頓時拔涼拔涼的,滿腔激動也是化為了烏有。

然,崔文卿接下來的一席話又立即讓他欣喜若狂了。

“目前咱們雖然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然卻可以尋得雜交水稻的替代品,聽聞在遙遠南方的占城國,有一種品種十分優良的水稻,其種早熟高產、耐水耐旱、外形精美、煮後味香、出飯量高,雖不能達到畝產八百斤,然以在下估算,達到六百斤理應誤差,朝廷若是能夠派人前去引進這種稻種,相信可以使咱們大齊的稻穀產量上升兩到三成。”

崔文卿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在他前世宋朝,正是引入占城稻的先期。

相傳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審知為閩王,建立閩國。時值中原大亂,閩中相對穩定,王審知開闢甘棠港,開展對外貿易,將原產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進閩中,在福建各地都有種植。

《宋史·食貨志》稱:“占城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江淮、兩浙稍旱,水田不登。次年五月,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賜江淮、兩浙三路轉運使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

後來,真宗皇帝還把種植方法雕版印刷,命轉運使張榜示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與近臣在開封試種占城稻。占城稻耐旱、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而且生長期短,真宗皇帝把收穫的占城稻在廟堂展示給百官。“天禧二年(公元1018)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觀刈占城稻。沒過多久,占城稻就佔據了中原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著名的高產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