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文武

(雙倍月票開始了,阿草還是那句話,月底的票大家看著給,等到下個月初,一定要全力支援阿草啊。===23x=。。。。。。。。。)

說起來,褚徵的家世並不算顯赫,但也絕對算不得普通。

褚氏是長安中一個不算大的家族,人丁不很興旺,但也可以說是世代為官,只是族中沒什麼人有過太顯赫的職位。

但據傳,褚氏乃唐時名臣褚遂良的後人,祖籍也在河南。

褚遂良其人就不細說什麼了,雖在武后當政時,下場悽慘,但好像在天寶年間上了凌煙閣,開國名臣之稱實至名歸。

雖說只是傳聞,但褚姓在漢人姓氏中極為少見,到也不能說傳聞沒有根據。

褚徵自小便不喜文事,好讀韜略,其父說他,聞聖人言,則昏昏欲睡,聽金戈之音,則精神飽滿,終日不倦。

褚氏子嗣單薄,又無高官,對族中子弟頗為寬鬆,褚徵即好武事,長輩也約束,反而請了些教習,教他習武強身,打算等他年紀大些,送入羽林軍中從軍,而天下割據,武人也不是沒有出頭之日。

後來,羽林中郎將趙石平蜀歸來,建國武監於承恩湖畔。

數載之間,將國武監從無到有,整治的好生興旺,此時褚徵隨著年齡漸長,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因為年齡還小,無法成為國武監生員,於是便瞞著家人,混入了國武監童子科。家人後來聞之,多也一笑作罷。

褚氏子弟,能有著自己的主張,不人云亦云,族中長輩從來都是喜聞樂見。

於是,在國武監童子科混了幾年,待到成武三年,早已在童子科出類拔萃的褚徵終於正式成為了國武監生員,這時他在國武監中已經呆了四年。

都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有著這樣的資歷。自然比旁人先走了一步。加之其人度量恢弘,識見皆非凡俗可比,諸般種種,能在國武監生員中有今日之地位。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此時。他把玩著手中這把費勁心機才弄到的風刀。心中有點不捨,但還是大笑著說道:“瞧瞧,這刀乃聶師親制。上有聶師親刻銘文,乃風刀問世之後,第一個出現在世間。。。。。。。。。。”

“今日,便將此物來做彩頭,望得了它的同窗,不要讓其默默無名才好。”

堂中眾人,盯著那把寒光閃爍的風刀,有的已經不由自主的吞嚥起了口水。

片刻之後,隨著欽羨之聲,一人已經迫不及待的大聲問道:“即為彩頭,如何比法,還請營正賜教。”

褚徵環顧左右,儀態昂揚,笑道:“本來,按照咱們國武監的規矩,應該沙盤演兵來決一勝負,但這裡器具不很湊手,也耗時日,肯定是不成了。”

“相互搏擊,乃小戲爾,又傷和氣,吾不取之。”

“既然說了,是文會雅集,咱們雖然有志軍旅,但總歸都還讀書識字,不曾丟下書本,這般說來,便只能來一次文比了。”

年輕人們紛紛大笑,有的已經躍躍欲試了。

不等眾人再次發問,早已胸有成竹的褚徵接著道:“吟詩作畫咱們不成,也不做那些無聊的口頭文章,今日之題目嘛,我也已經想好了。”

說到這裡,褚徵聲音低沉了些,卻更加富有感染力,“諸位同窗,皆我國武監成武三年入讀之生員,說起來,已經在國武監呆了兩個多年頭了。。。。。。。”

“想來,用不了多長時日,咱們也該各奔東西,去取那功名利祿了,但回想從前,我國務三年諸位同窗,曾在國武監留下些什麼?”

“國武三雄,各個皆乃人傑,國武監五傑,人人皆有故事,咸寧年間國武諸人,英才濟濟,留下了猛虎武勝軍,也留下了國武監講武堂前照壁之上那許多名姓,更留下了國武監門前之石碑。”

“成武元年,到如今成武六年,幾年間天下風起雲湧,金國敗了,西夏亡了,但我國武監生員中,可曾再出現過如國武三雄,五傑之類的人物?”

說到這裡,褚徵語氣中已經帶了憤懣,“如今國武生員中,還有幾人有志於戰陣功勳,還有幾人想著馬上封侯?多數人怕是都想著入朝為官吧?”

“文武之爭,在我國武監由來已久,咱們今日不評對錯,不論長短,只舒自家胸臆,今日就以此為題,文字不需艱深,淺白最好,文章不需格式,簡短為佳,若有誰的詞句,慷慨激昂,能稍比我國武監監訓者,便是今日頭名。”

“諸位以為如何?”

哪裡會有什麼不好,這裡的年輕人,在國武監文武之爭中,都有著偏向,不然也不會聚在此間,他們大多讀書識字,兵書韜略,倒背如流,但聖人文章嘛,只略諳皮毛,可謂志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