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了,阿草努力中。===23x=)
當年國武監承於武學,實際上,那個時候,大秦武學已然是名存實亡的狀態,偶爾舉行一次的武舉,也與科舉相差甚遠,規模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而且,舉起武舉,也不再是大秦論才盛會,而是世家子們在皇帝陛下展現身姿的場所。
照那樣下去,武舉其實將淪為和圍獵差不多的一場集會。
而大將軍趙石,正是借正德末年武舉之機,一朝成名,之後領羽林左衛指揮使之職。
但那場武舉,其實也是大秦武舉自創立以來,最後的一次輝煌盛典了。
說起來,那次武舉也有著它特殊的背景,當初正德末年,諸子奪位正酣,正德皇帝老邁,心中也已經有了繼承皇位的人選,於是開始為繼承者鋪路。
於是,京軍中一些將領,被正德皇帝找了由頭,殺頭的殺頭,貶斥的貶斥。
也就有了那次武舉,其實是選出人才來添補羽林軍中空缺,不從外間或者京軍中提拔,也是有著這樣那樣的考量。
而這個時候,也正逢金國來使,使那次武舉更為盛大,也多出了不少其他的色彩。
後來大將軍趙石平蜀回朝,任羽林中郎將,又進言景興皇帝陛下,續建武學,後來改為國武監。
國武監建立的初衷,除了當事之人,怕是現在沒幾個人知曉了。
但國武監從無到有,數載時間。在大將軍趙石費盡心血之下,終於打下了根基,更為難得的是。大將軍趙石在建立國武監之後,又創立猛虎武勝軍。
兩者相輔相成,不但成就了國武監的名聲,而且,也成就了猛虎武勝軍這樣一支勁旅。。。。。。。。
可以說,沒有國武監,便不會出現猛虎武勝軍。沒了猛虎武勝軍,國武監絕對不會有如今的興盛。
其實,這也正是如今國武監生員提起國武監建立的歷史來。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部分。
而國武監初立的時候,生員極其艱難,換個人的話,也許只能從軍中抽調精兵強將到國武監中。或者。弄些國子監的文人過來,充充門面。
但大將軍趙石則另闢蹊徑,落魄長安的文人士子,遊蕩於長安街市的世家紈絝,軍中不得志的軍官等等等等,紛紛接到國武監徵召令函,數百人聚集到了國武監中。
可想而知,當初國武監第一批生員的寒酸了。也許那個時候,整個長安都在等著瞧國武監的笑話。
但這裡有一位大將軍趙石。生生將這些廢材,煉成了精鋼。
國武三雄,大將軍木華黎,一個胡人奴僕,如今已經名揚天下。
戶部右侍郎,國武監祭酒杜橓卿,當年不過是落拓長安的不第舉子,更險些凍餓而死。。。。。。
河東宣撫副使種懷玉,飛鷹走狗,世家紈絝子,長安無賴兒罷了,如今卻坐鎮太原,領雄兵數萬,虎視四方。
那一批國武監生員,璀璨奪目者,並不只此三人,其中大部分,皆戰死於第一次太原之戰當中,他們的名字,如今都刻在國武監講武堂前的照壁之上,供國武監生員緬懷先烈,憑悼其英魂。
只要在那一戰活下來,沒有傷殘之人,如今皆履任軍中要職,最不成器的,也已經是六品領兵都尉。
大將軍趙石做的不只這些,之後幾年,除了操練國武監生員以及猛虎武勝軍人馬之外,還曾召長安以及長安縣左近童子入監進學,為國武監的延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但大將軍在國武監的那些年,除了開始時,有著一些世家子被召入監中之外,之後再行收入生員,大多便都是寒門子了。
後來大將軍趙石領兵東征,國武監交到了景興皇帝近臣齊子平的手上,一直到如今,國武監都在這位齊祭酒的管轄之下。
和大將軍趙石不同,齊子平文人出身,曾當過轉運使,在蜀中也曾參與戰事,是文人領兵的典範。
這樣一個人自然與出身草莽的大將軍趙石不一樣,而國武監在他的手裡,也漸漸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其他不論,只說生員的來歷,如今便有了很多的不同之處,世家子越來越多的進入到國武監之中,寒門子在這裡很常見,但想要壓過這些世家子們一頭,卻幾乎完全不可能了。
從小就習文練武的世家子們,自初入國武監,便能展現出自己的風采,寒門子卻還在為讀書習字而苦惱,這樣的差距,在短短几年之內,幾乎沒法用勤奮來補足,只能被世家子弟們越落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