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電影,選了小包,最終決定看一萬年以後,不過看完之後就後悔了,要說國產動畫做到這個地步,真心不容易,但看完之後,怎麼說呢,特別糟心,只能說,這是一部標準的爛片,絢爛的光影技術,根本挽回不了它的失敗。
你從頭到尾看下來,只能感覺到失控,失控,再失控,導演思想的單薄,根本無力駕馭那種宏大的圖畫場面。
到處都是山寨的痕跡,連抗日神劇都不放過,可見導演加上編劇的飢不擇食,如果說長達幾年的製作過程,就製作出這麼一部四不像的東西,阿草只能說,讓人感受到的,只能是對國產電影的絕望。
支援國貨已經喊了多少年了,為什麼大家越來越喜歡買國外品牌?主因就在這裡,沒人用心,加上技術進步幾乎都是照抄而來,各種急功近利的投機模式的出現,讓我們很難感受到國產貨的好+無+錯++3++處,電影也是如此,國產電影在導演玩人般的戲耍下,變得越來越讓人無法直視了。
唉,不說了,阿草專心碼字,再不去自己找鬱悶了。)
所謂的文樓之會,大概只能用虎頭蛇尾來形容,之前聲勢不小,但結束的卻是悄無聲息……
不過,文樓之會的一些細節,還是傳了出去,參與的河洛大族名望受損也在所難免。
但文人都是煮熟了的鴨子,嘴硬著呢。
過了不久,文樓之會的版本也就成了。各家為了河洛的長治久安。為了百姓福祉。而委曲求全云云。
而這個時候,大將軍趙石已經離開了洛陽,風聲到底鬆了一些,也沒人去追究這些了。
真正說起來,這次文樓之會,除了得到許諾的幾家之外,其餘皆是灰頭土臉,一無所獲不說。還被硬按著套上了套子,多數人皆是不滿之極。
但這次聚會之後,河洛之人,對大秦的牴觸,開始呈現冰消瓦解之勢。
地方上的高門大戶人家,皆都開始約束族中子弟,言談上也分外的謹慎了起來。
沒了他們推波助瀾,地方上很快便趨於安靜,一些匪患不平自平,這也給河洛上下省去了許多手腳。
當然。這樣強硬的手段,同樣留下了許多首尾。
之後。任職河洛之官吏,屢屢遇刺,就是一個明顯的後遺症。
但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河洛地界的紛紛擾擾,在大將軍趙石的強硬應對之下,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不過,這些年經過這幾次大的動盪,河洛想要恢復元氣,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
雖說比起當年蜀中之戰來,河洛這裡鬧的還算輕的。
但有些事,不能這麼計算。
蜀中算是破而後立,而河洛這裡的情勢,也複雜的多,許多事情在蜀中那裡做起來,順順當當便成了,在河洛這裡,卻要耗費幾倍的人力物力才成。
這樣一來,相比較而言,河洛恢復起來也就要慢的多。
這其實也正是中原戰事最難的一部分,所謂的打天下易治天下難,說的就是這個情況了。
不過,文樓之會後,趙石對於河洛政軍兩事算是徹底失去了興趣。
他又在洛陽停留了幾天,便吩咐眾人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啟程。
動靜不算小,當然,動靜大不大,也瞞不過張大將軍的耳目。
於是,張大將軍和布政使彭為年同時到來,借問候之機,想要知道晉國公之後行止。
這兩位其實存的都是一個心思,巴不得馬上將趙石送出河洛了事。
但無論是他們,還是趙石自己,都可以說是身不由己之人。
趙石不會這麼早離開河洛回去長安,這是一定的了。
本來呢,趙石打算就呆在洛陽,等到七八月間啟程回京。
但這段日子,他在洛陽呆的很不舒服。
無論是張培賢,還是彭為年,總喜歡將難辦的事情拋過來,其中恩怨,也不必多說什麼,大家都明白。
兩人有志一同,都想讓趙石再多背點黑鍋回京。
而趙石可不是個逆來順受之人,但他不願插手河洛軍政之事太多,所以也就不想在洛陽這裡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