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之後,卻發現裡面嵌著一個長方小木盒。
這個唐易和馮青山有心理準備,因為必然是嵌入緊密的東西,不然拿著晃盪就感覺到了。
這個木盒是普通的桐木,都知道桐木偏輕,所以沒什麼分量。這青花鎮尺是後接合的,不是入窯燒的,所以木盒完好無損。不然燒窯的高溫一千多度,早就化成灰了。
不過,這個木盒很小,而且找不到蓋兒,更像是一根木條。
馮青山拿著木條,仔細看了看,終於在中間找到了一條縫隙,“看來也是粘起來的。還得撬。”
這個不難,馮青山拿一把小刀很小心地撬開了。
結果,裡面居然只有一卷信紙!
正是關於元青花。
唐易和馮青山對視一眼,看了第一頁的論述,立馬去看最後一頁,果然有落款,寫的是“守白記傳”
兩人想了想,也沒想出有叫“守白”的民國人物。而且,沒有姓氏,這兩個字又很普通,重名的肯定有,所以基本也沒法查。所以,兩人便又從頭開始看內容。
這第一句是:元代制瓷,窯口亦多,參差不齊,統稱元瓷,釉裡青之器,前人記述者寡。
這釉裡青,指的就是青花。
接下來,通篇都是在說元青花。
從元末的一些文人筆記開始,說當時士大夫階層,喜歡的都是宋代的名窯,什麼定窯哥窯,還有瓷都的御窯,也就是樞府器。甚至當時有人擺宴,用了不少青花器,為賓客所偷笑,第二天,他的一個好友還送來了一些金銀的食器、酒器。
可見,當時元青花在上層眼中的地位,還不如金銀器呢。
但是現在,一件鬼谷子元青花大罐,頂多十斤八斤的,拍賣價能買將近一噸黃金!
接著,他指出,元代的疆域廣闊,所以元代青花當時大量貿易到西亞,同時根據他所知道的,就是在非洲的埃及,也曾出土過大量元青花碎片。
一開始,很多外銷的元青花,其實屬於訂製,就是西亞的國家派人帶著青料過來,和華夏的工匠商量一番,然後定製、樣子。做好了再帶走。這也是蘇麻離青這種波斯青料為何能來到華夏的原因。
這個,有點兒像代工,好似國外的品牌,在華夏有加工廠。
正是因為蘇麻離青來到華夏,開啟了元青花的大發展。除了外銷瓷,瓷都窯廠的工匠們利用這種漂亮的藍色鈷料又製作了很多訂製之外的器型。甚至有高階畫工,開始用這種鈷料作畫,出現了一批畫片兒精美繁複的青花器。
但是到了明清,元青花依然不受重視。
這個論述的人認為,元青花之所以被研究的少,最開始應該和朱元璋有關係。他視元朝為“胡虜當朝”,所以元代時期所產出的青花器,起碼明代的朝廷和宮內是很少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