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元朝後期,瓷都已被朱元璋控制,不少元青花其實已經不是元代的朝廷督造。
同時,裡面還記述了一件事兒,從這件事兒可以看出,這個人起碼在上個世紀20年代還健在。
說當時有一個華僑,從一所寺院裡買了一對半米多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瓶肩上有一段文字,大體是祈求平安之類的,但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年代落款,落的是“至正十一年”。
有意思的是,這個人把這一對元青花雲龍象耳瓶帶到琉璃廠去賣,結果當時的很多古董商判定為贗品!
這件事兒,唐易是知道的,其他資料也有記載。民國時候,元青花哪有現在的風光?很多古董商根本就不認識,宋代的五大名窯,明清的官窯,才是古玩行裡瓷器的熱點。
這對瓷瓶傳承有序,後來流轉出國門,被英國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到了1950年,有個美國人對這一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開始研究,提出了一個後來相當著名的觀點,就是“至正型”元青花。此後,華夏對於元青花的研究,才開始重視起來。
後面的這些事兒,這個論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了。不過,他在民國年間,能對元青花有這麼多的研究,可算是很了不得了。
同時,這個人還提出了很多元青花的鑑定要點。
比如看底。因為元青花底部通常是不上釉的,所以直接能看到瓷胎,元青花的瓷胎是灰色的,不是細白的顏色,因為是混合瓷土,不似明清官窯很多都是細膩單一的高嶺土。
比如重量。正因為元青花的瓷胎是混合的瓷土,所以相對質地疏鬆,高溫燒製、水分流失之後,分量很輕。一個看起來不小的東西,拎在手上有感覺上的落差。
比如畫工。他提出,元青花的藝術價值,以帶人物畫片為最好最少,其次是龍紋,再次是花卉紋等紋路。
其中龍紋也有鑑定要點,龍頭小,龍身細,沒有五爪龍,只有三爪四爪。而且一件器型上不會有雙龍,通常都是“一龍趕珠”,就是一條龍,一顆寶珠,彷彿追趕的樣子。
“這幾張紙,簡直把元青花研究透了!”看到這裡,唐易嘆了一句,順帶翻開了帶落款的最後一張紙。
這張紙上,不再有論述的內容。但是唐易和馮青山都屏住了呼吸!
“能識此青花鎮尺者,眼力必佳,識破修復之機,尤甚。所藏諸器,留之所慰。”
這個人居然收藏過一批元青花,而且藏了起來!
當時,他陸續收藏了一批元青花,因為時人不重視,所以都不貴。但是他斷定,這些精美大氣的元青花器,必然有綻放光彩的一天!
放到現在,這可是一批重器!
“我說呢!”馮青山嘆道,“要是隻是論述,沒必要這麼小心地封在一個青花鎮尺裡面!原來關鍵在這裡!”
唐易心裡也是一顫。居然會有這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