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蒼說描繪的未來是如此真實,聽得秦心是那般心神激盪,難以自持。至於如何進入民航市場,徐蒼給出了兩條法子。
第一個是鳩佔鵲巢,搶了藍天航空的名額。民航局對民間資本的進入極度保守,但不禁止已有的航司進行股權變動。也就是說,透過併購藍天航空是可以變相進入民航市場的,而且徐蒼甚至預言了藍天航空將來會遇到危機,趁虛而入是有可能性的。
但是,這個方法代價太大。不少資本都盯著民航市場,藍天航空但凡有引入其他資本救急的念頭,肯定是眾狼環伺,且不說能不能拔得頭籌,擁擠之下就算成功了,付出的成本也將是巨大的,得不償失。
另外一個就是徐蒼所說的讓地方政府出面。官方的事情那就讓官方的人去協調,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甚至徐蒼連讓哪處的地方政府出面,如何讓當地的政府願意出面都有一套系統化的流程,當時聽得秦心一愣一愣的。
“可惜了!”秦心越想越覺得痛心。
徐蒼已經跟藍天航空撕破臉了,肯定是待不下去了。藍圖再好有什麼用,架構師不再了,又有什麼意義?
時也,命也!
......
9811航班駕駛艙裡,飛機已經起飛了二十多分鐘了,高度正從八千一百米上升到九千五百米。一開始起飛的時候,機長和第一副駕駛因為前面聊天的緣故還有些心理陰影,時不時地瞄一眼MFD顯示,可等差不多要到巡航了,心裡總算是平靜下來了,紛紛在暗罵自己嚇自己。
爬升過程中,第一副駕駛早早就解開了自己的肩帶,椅背往後一放,安逸地躺了下來:“哥,回頭是不是應該問問家裡,這飛機的艙門到底有沒有事啊?”
第一副駕駛說的家裡可不是藍天航空,而是木華航空。遇到事情,他們還是更加願意相信木華航空。
說到底,有些事情被捅出來了,不搞清楚便是如鯁在喉,還是弄明白了好。
機長嗯了一聲:“我也覺得是這個道理,早知道就不聊了,搞得現在跟貓爪子撓心似的,哪哪兒不自在。”
理智上來說,他們是不相信波音747這款經典機型會有什麼問題的。只是波音下發的那份似是而非的通告實在是惹人遐想,還是搞清楚些比較好。
在經過短時間沉默後,第一副駕駛突然咂了下嘴,他深吸了一口氣,有些疑惑地望了眼機長:“哥,你有沒有覺得胸悶?”
“沒有啊?”機長笑道:“你小子是不是抽菸抽多了,肺功能不行了。要不上升率調小一點兒,上慢點,這樣應該舒服些。”
“應該是!”第一副駕駛深以為然,他就是個老煙槍,抽菸抽多了確實會影響肺功能,即便飛機上有增壓系統,那基本還是維持在八千英尺的氣壓高度左右,對於肺功能較弱的人還是會感覺到不適的。
於是,第一副駕駛將上升率手動調節到了八百左右,這算是一個比較小的上升率了。
“年紀輕輕的抽這麼多煙幹嘛,哪次胸透檢查不過了,看你去哪裡苦。”機長勸道。
第一副駕駛忙不迭地點頭附和,他哪裡不想戒菸了,可這玩意兒如果真這麼好戒,他也不至於屢戰屢敗了。
跟機長閒話之際,等飛機上升率降下來後,第一副駕駛隨便瞄了下增壓系統的座艙高度升降表,那裡指示著座艙高度的上升或者下降率。
通常來說,增壓系統會將座艙的高度變化控制在一個相對平緩的程度,比如多五百英尺每分鐘,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高於一千英尺每分鐘的,超過的話,有比較大的機率是增壓系統出問題了。
就如現在飛機的上升率維持在八百左右,那座艙上升率應該差不多在五百以內。可當第一副駕駛瞧見座艙高度升降率表時,上面卻顯示飛機的座艙高度上升率也接近八百了。
“嗯?”第一副駕駛敲了敲座艙高度升降表:“哥,這玩意上這麼快,正常嗎?”
“什麼東西?”機長順著第一副駕駛所指的方向望向座艙高度升降表,他也是輕咦一聲:“是啊,怎麼上這麼快,都快接近飛機上升率了,這種高度座艙高度變化應該很小才對。”
波音飛機的增壓系統是有一套自己的工作邏輯的,它的增壓方式跟飛機本身的上升率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非線性相關的。而且,此刻飛機已經在三萬英尺的高度,座艙高度的上升空間已經不大了,增壓系統應該是調節到一個比較小的上升率才算是正常的。
不過,有的說到波音飛機本身的粗糙性。有時候手冊上寫的跟實際出現的情況就是有出入,某些系統偶爾抽下風都是家常便飯。
於是,機長倒也不是太慌張,僅僅是解開自己的安全帶,想要起身去看一下兩邊的管道壓力,只要元件工作正常,那基本是沒什麼問題的,座艙高度變化不尋常或許也僅僅是飛機“調皮”了一下。
第一副駕駛心裡也穩得很,他瞄了眼座艙高度表,按照飛行高度和座艙高度的比對錶,按著現在的高度,座艙高度應該維持在七千英尺左右。但是,座艙高度在達到七千英尺高度後,上升率只是略微減小了下,但並未歸零。
“嗯?這什麼意思?”按照增壓系統的工作邏輯,此時座艙高度的上升率應該歸零或者減小到一個極小的地步才對啊,怎麼還維持在超過五百英尺每分鐘的上升率上,這不符合增壓系統的增壓計劃邏輯啊。
此刻,機長已經解開自己的安全帶了,左手抓著遮光板上的一個鐵製拉環,以此借力將身子拉起來,右手就準備摸到面板上。
可是,當機長的手剛觸控到面板旋鈕,第一副駕駛分明看到原本座艙高度升降表的指標只維持在五百至八百的區間裡,但不知為何,幾乎是在頃刻之間,指標直接往後劃過,超過一千英尺每分鐘,然後是兩千英尺,最後到了沒有刻度指示的區域,達到最大上升率。
第一副駕駛心臟彷佛在這一刻都停跳了,這個升降率的變化他太熟悉了,因為在每次模擬機的釋壓訓練中他都會見到。
便是在第一副駕駛腦子空白之際,一聲沉悶的低音炮傳入駕駛艙中彷佛是一記重錘擊打在兩人的心頭。
“不好!”副駕駛的失神也不過須臾之間,在聞聽到悶響之後,他馬上知道此刻發生了什麼事。
幾乎在副駕駛意識到出問題的同時,持續不斷的都都都的座艙高度警告響起。機長的手剛摸到旋鈕,座艙高度警告一響起來,身子就跟條件反射似的往回一縮,嘴裡還在喊著:“釋壓了,戴氧氣面罩。”
這個動作基本就是飛行員的本能,釋壓了,不管其他,先把氧氣面罩戴上去。
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件事。在模擬機的訓練中,還不可能模擬機到座艙爆炸性釋壓下的身體反應,自然是想戴上就戴上了,可真的遇到了,情況又是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