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575 商場的救星!

現在的商場,最缺的是什麼?

那就是人流量啊!

現在商場沒人逛,幾乎已經成了全國各地各大商圈的常態。

以往一座城市裡,最值錢的地段,那就是商業中心地段。

而這種商業中心地段,往往聚集著一個或者多個大型商超。

因為各種商場集中,這樣的商業中心,也成了人們最喜歡逛街的首選地。

這裡各種商鋪林立,買衣服的,買化妝品的,買餐飲的,可以說是琳琅滿目,讓人流連忘返。

以前年輕人談戀愛,也喜歡來這樣的地方逛,因為好東西多。

這也就造成了各個城市的商業中心,地價最貴,尤其是這裡的店鋪租金更是搞得嚇人。

一個七八平米的小店,往往一年的租金都要好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這裡有人流,巨大的人流量就會帶來客源。

一天有超過一萬的人流量,那麼這家店鋪哪怕成交量只有百分之一,都能賣出去一百份產品。

哪怕每單隻賺一百元,那他單日就有過萬的流水進賬,一年到頭都不少賺。

可是自從2003年電子商務,開始在全國興起之後,全國的各大商業中心都受到了一定的衝擊。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電商還沒有全面鋪開,也無法做到全覆蓋。

那時候人們如果想從電商品臺購物,還需要有電腦,能開啟某寶,某東的網站。

而且那時候,物流也還不像現在,很多三四線小城根本都沒有物流配送。

甚至連很多二線城市,物流配送都並不很到位。

所以從2003年到2010年的時候,電商還並不能真正的威脅到那些商業中心在商圈中的地位。

所以那個階段,億達,和金泰,還有大樂城這樣的商場運營企業,還能在國內大肆擴張。

再加上那時也正處於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爆發期,各地方政府為了更好的賣地。

也鼓勵這些企業,去建商場。

因為商場一旦建立起來,就會變成生活配套設施。

有了商圈就有了人氣,那周圍的土地才好賣,也能賣上價。

所以那個階段,國內的實體商業還和電商相安無事,雙方都處於一個高速成長的爆發期。

但局勢真的發生轉變,應該是從2013年開始。

其實從2010年,國內就已經開始修建4G網路基站了。

不過那個時候,因為基站數量少,所以4G網路也並沒有普及。

可是隨著2014年,4G基站開始全面建設完成,以及各種4G手機的出現。

移動終端開始個人化,便捷化。

實體商業和電商的競爭天平,就開始漸漸出現了傾斜。

因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人們發現網購,不在像從前那樣,你必須得有臺電腦才能進行。

只要你又一臺智慧手機,那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刷某寶,某東,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網購。

而且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全國的幾大物流公司,已經可以做到了全國範圍的全覆蓋。

以前網購只能到一二線城市,可是隨著最近幾年投資力度的加大。

電商的物流快遞,已經滲透到了全國的三四五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