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以那時候的民風更加進去,更加講究開疆拓土。
想方設法去拓展疆土,征服世界。
那時候的文人,講究的是出將入相,是到邊塞去獲取軍功,然後獲得提拔封賞。
可是宋朝之後,因為統治者的某些目的,開始重文抑武。
讓文官集團徹底走上了歷史的前臺,再加上科舉制度的出現,算是徹底廢了國家的開拓進取的精神。
這些文人上臺之後,華夏的思想就開始病了。
文官們把持朝政,結黨營私,一邊壓制武將,一邊給文人設定跟中優惠政策。
比如宋朝就刑不上士大夫,明朝就對秀才不徵稅。
而那些能考取功名的文人,幾乎大多都是農村的鄉紳地主。
而他們有地,就需要勞動力,然後就各種逼迫自耕農破產,去給他們當長工奴隸。
而且為了凸顯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更是搞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理論。
什麼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排行,再有就是被各種科學創新都蓋上一個奇淫技巧的汙名。
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論。
反正在他們看來,不管你做什麼,都沒有讀書人更高階。
做商人的沒有他們地位高,做工匠的那就更不行了。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宋朝和明朝的朝堂,到了中後期,幾乎都是陷於文人們結黨營私,互相攻仟。
你讓這幫文人開疆拓土他們不行,可你讓他們嘴炮黨爭,那他們可一個賽一個的厲害。
朝廷的資源,就這樣在嘴炮內耗當中消耗殆盡了。
而對於社會發展,可以說是毫無貢獻。
至於普通老百姓,在這些讀書的高等人眼裡看來。
你們搞什麼科學創新啊?都給我老老實實的種地就最和他們的心意。
那皇上為什麼也願意信他們這一套呢?
因為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那個時代,不種地的農民,就是流民。
對於那個矇昧的時代而言,那就是不穩定因素。
而把老百姓都拴在地裡幹活,這才是最穩定的社會結構。
至於什麼開疆拓土,那就更別提了。
在文人,尤其是江南文人的眼裡看來,塞外那都是蠻荒之地。
海外,那都是野人聚居的煙瘴之地,哪有我們江南好啊!
你們這些丘八不要老想著打仗,打仗不花錢嗎?
有那錢,不如給我們做成銀錠放地窖裡藏著。
再者說老百姓都是當兵打仗,都移民到塞外和海外去了,誰給我們這些地主老財種地。
誰給我們當美人盂…
所以自從這些文人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就把武將壓得死死的。
從而咱們就失去了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
也正因為咱們不在提倡開疆拓土,也就失去了與世界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