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馬紮克,西門子,ABB等等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我們的工廠車間裡,就比如汽車製造,大量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幾乎百分百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而我們就有新松,可最近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頸,我覺得他們還有很深的潛力可挖。”
“不過想要發展重工業,這次我們必須要理清思路,我們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
“剛好咱們這邊要發展一個新城,我覺得這裡就應該髮長成工程師之城!”
“對,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培養技工,我們需要的是瞭解一線,熟悉一線的真正工程師。”
“我打算聯合幾所大學,建立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學,為咱們和國家培養技術方面的人才。”
“國家提倡從初中開始分流,畢竟咱們還沒有實力普及全面高中教育。”
“既然有大半孩子被分到技術學校裡,我們就要好好輔導這些孩子成才。”
“從這些孩子裡挑選最起碼一半作為技術精英,然後剩下的一半,在分流到理髮,廚師,等等產業…”
其實肖鋒說到這也有些委婉,可能很多家長會不高興。
但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孩子,真的不適合走學術的道路。
甚至就連當個工程師也不能當好,像理髮,廚師這樣的崗位可能比較適合他們。
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不過和以往那些垃圾理髮學校,和廚師學校不一樣的是。
肖鋒打算建立的這個職業學校,可不同於普通的職業技術學校。
要教那就教最好的,理髮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的學徒式模式,必須要教導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術。
另外就是,就算培養力工,他也要培養一些新時代的力工。
比如會使用外裝甲骨骼的工人,會操作遙控機器人的工人。
這樣當一些工作環境比較特殊的時候,這些人就能派上用場。
而且隨著各種新機械的普及,傳統的搬磚工人,一點科技知識都不懂的那種,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至於說那些真正被技校留下的學生,肖鋒打算採取的是德國的培訓制度。
在前兩年,學的工科類的專業基礎課程。
而到第三年,則會安排進工廠實習,而在工程裡。
則會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天賦,在進行分類。
之後就是三年的工廠實習期,這段時間是學徒制的。
要以老帶新,不過這次可和以前不一樣。
以前的學徒制,是師傅說了算。
可是這次,他們不光是要設立對學徒的考核,還要對師傅進行考核。
師傅每年要固定帶出多少合格的學徒的,而且帶出來優秀的學徒越多。
師傅獲得的獎勵就越多。
三年之後,學徒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比如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家庭需要,選擇繼續深造或者進工廠工作。
當然只要考取相應的技工等級證書,那麼就會獲得相應的工資待遇。
至於能不能賺更多,那就要看你的KPI考核了。
而且技工也是可以不斷升級的,不光你生產效率會不會提高,而是看你有沒有提出一些改善型的建議,也就是實用新型專利發明。
如果有,那自然是可以實現等級躍遷的…
有這麼一套全新的工匠培養體系的建立,咱們完成產業升級,那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