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七章 立春

從周王鄭三十年冬一直到三十一年立春,晉國每一日都有不同的風貌。

不光是姬昱沒有閒下來一直編寫書籍,更有晉國內部的鬥爭在暗中爭奪。

且不說晉國,單論姬昱在這段時間就做了不少的事。

姬昱在這個時候為伯仁寫下一篇《伯仁之死》,與《巫醫問神》一同釋出售賣。

如今的姬昱不在乎利益的得失,在乎的是心的受益。

憑心而行,哪怕明知道會有錯誤,可是本心告訴該是如此。

人不應當只是為了滿足自身而存在,更應當為了心靈的成長而快樂。姬昱本心就是為民,無需理由,也無需藉口。

做好事需要理由嗎?此時可沒有訛騙的壞人,人心的善意不應被杜絕。

《伯仁之死》收編入一個新的專集,名喚《人德》。昱準備將以後對於人的品德的思考之作都納入此書。

除此之外,他還直接完整的寫下了一部《寓言》。其中的內容多是他依據後世所傳改編又或對現在世道而編寫。

其中有著七十二個寓言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隔頁,讓一部寓言厚實不少。

從最開始的《鄭人買履》一直到《朝三暮四》,其中有十五篇都是黑鄭國。

這其實也不是姬昱有意之行,他就是存心和鄭國過不去。

要不是鄭莊公手下的祝聃射中桓王的肩膀,禮崩樂壞也不會如此迅速擴大。

要興周禮,當然得要噁心曾經毀壞周禮的國家。

鄭國、楚國,這兩者在書中可謂得盡惡名。

就如鄭人買履中的鄭人。

在昱的故事中,鄭人為了買到一雙最適合他的鞋而在集市上問鞋販:“我想要一雙最適合自己腳的鞋子,能買到嗎?”

鞋販說:“這需要您腳的尺碼。”

“我忘記了鞋子的尺碼,這還能買鞋嗎?”

鞋販說:“您忘記了自己的尺碼,就像忘記了自己的本心,如果一個國家忘記了自己的尺碼,它還能夠讓人信服嗎?難道還要跟他國討要自己的尺碼嗎?”

鄭人氣不過,又回家拿履的尺碼,他用鄭尺將一根長的木條當做腳長,用一根短木條當做腳寬,拿著兩個木條作為他腳的尺碼。

又到了市場,他把兩根木條給了鞋販,鞋販又說:“這是不能買到鞋子的,我不知道您腳的大小比例,如果只是用長和寬,那做出來的鞋子就是一個方鞋子了。”

鄭人只能失落的走掉了,他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代表他的腳碼。

路人聽聞了他的故事,問:“您為何不親自用腳試一下之後再進行整改呢?”

鄭人怒斥道:“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會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故事說明了鄭人的無知和不懂變通,也在潛在意識中暗示鄭人不懂得為人處世,這樣的暗示更是在最後一篇朝三暮四更有所體現。

朝三暮四說的是鄭國有一個養猴子,靠著耍猴戲謀利的馴獸之人。因為打仗生意不好,於是他只能限制猴子的食物。

他對猴子說:“我給你早上三顆果實,晚上四顆果實這樣足夠了嗎?”

猴子覺得早上吃不飽,就生氣的大叫。

他又對猴子說:“那我給你早上吃四個果子,這樣就不會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