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一章 何以談仁

方鳴石此話著實太重,別說顏子卿,即便伍祐聽完也是眉頭一皺,不知老友為何言語如此逼人。

“立言?不算!”顏子卿實話實說。用儒家仁義禮智信立言,無疑太過偏頗,而且和自己理念不符。仁義禮智信雖好,卻不完全得到顏子卿肯定,但其中關竅,顏子卿無法和方鳴石細細分辯,相識不久,身份差距,不敢深談。

顏子卿的寡言少語,在方鳴石看來就是挑釁。有時候,不分辨,其實是一種預設。

“你說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仁字懷天地心,天性善良拯救他人”方鳴石抓起了上次在傷兵營聽到的言語,詢問起顏子卿,“你的那換血法,救我漢軍士卒無數,確實良策;但你可知,最近戎族降卒死傷幾何?”

最近幾天不說嚇死者,但凡有漢卒因輸血被救,救活後,其胞澤必定手刃戎人。用胞澤們的話來說:以後兩人共用一條命,戎人少用些,自己兄弟就能多用些。此法一開,營中頓時多了無數戎人冤魂,保守估計,兩戰下來五百戎人降卒死於非命。

“五百餘條性命,他們也有父母,也有妻兒,這就是你的仁?”方鳴石盯著顏子卿,目光灼灼。

伍祐聽完皺起眉頭,伍雲昭站在後面,撇了撇嘴,翻翻白眼。只有顏子卿一臉坦然,冷冷的表情依然沒有為剛才方鳴石的話有任何改變。

“非我漢家,何以談仁?”此話一出,大帳死一般沉寂。顏子卿看著方鳴石,炯炯有神。

一千年來,“仁”已經成為儒家學說核心之一。

若是武者這麼說,一句“殘暴”是跑不掉的,但殘暴之後,沒人會當真,武夫而已;但儒者這麼說,毫無疑問,已經觸碰到了百家底線,那是理念之爭,與此界弘揚千年的“仁”之一字含義,完全背道而馳。

自大秦始,諸子百家合稱儒者。儒,柔也,術士之稱,或稱巫師、術士。三問九經中《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是指巫士地位低微,收入少,做事時仰人鼻息。所以弱就是儒的本意,即柔。古同“懦”,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

千年以來,雖歷經演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曾有七望之一,孔家先祖指出君子儒、小人儒差別;也有後來的俗儒、雅儒、大儒區分。歷經始皇帝和諸代帝君的皇朝同化,儒,由“以道得民”到如今更加完善的“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其最核心的“仁”一直是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三問九經中詳細記載:《鄭風•叔于田》一篇曰:“洵美且仁”《齊風•盧令》一篇曰:“其人美且仁”,意指儀文美備為“仁”,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

《尚書》有“予仁而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意指多才多藝為仁。

《晉語一》:“愛親之謂仁”,即孝為仁。

《晉語二》“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意指忠君為仁。

昇華到國家,“利國之謂仁”,意指國與國關係上,保護小國,救助鄰國為仁。

演化至今,當今文人都已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作為“仁”的核心含義,意指人、仁同義。愛天下世人為“仁”,此處的“仁”甚至把所有蠻夷、異族全部囊括,是人,皆該稱仁。

由此可見,顏子卿說出來的這句話,在方鳴石看來,何等殘暴不仁、於大節有虧。

“你敢!——”方鳴石怒極之下,拔地而起,雙眼瞪視顏子卿。伍祐和伍雲昭雙眼亂轉,似笑非笑。伍祐一把拉住方鳴石,眨眼示意:風度、風度!此處乃是大帳,稍安勿躁。

伍雲昭抬頭看眼顏子卿,飛速伸出右手,露出一隻拇指又趕緊縮回,一副:你有種的表情。

“你,你!——你!——”接連三個你,受儒家學說幾十年薰陶的方鳴石,實在不知如何反駁顏子卿。因為顏子卿的話,不是沒問題,而是全都是問題,根本無需反駁。

“你殘暴狂悖!”方鳴石也再無話說。一怒之下,示意顏子卿離開大帳。

伍祐趕緊點頭,顏子卿抱抱拳,在伍雲昭眼神目送下,離開中軍回到呼延贊大營,第一次不太愉快的見面,就此短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