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
盤子被放到了桌子上,宋銘兩人才看清楚如此鮮香的真面目,是羅漢齋。
其實羅漢齋以前並不是單獨指一道菜,而是當時粵省商人重番僧,給準備的一種宴席活動,所以通指的是素菜,就跟之前丁遠山點的鼎湖上素一樣,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鼎湖羅漢齋。
但現如今經過歷史變革,時光荏苒,羅漢齋已經演化成一道特色齋菜了。
尤其是宋銘點的這個羅漢齋,全名是六祖羅漢齋,屬於地區特色菜品,是由十八種素菜組合而成,取自佛家十八銅人的說法。
小店裡的羅漢齋自然是最正宗不過的了,盤子是粗瓷的白色,不是純淨的白,反而其中夾雜著一點點黃,有點類似米黃,但是又比之更加淺一點。
在各色菜色的襯托下倒是顯得相得映彰,主要是菜色特別雜,什麼香菇,蘑菇,草菇,銀耳,木耳,石耳等等,各色菜蔬搭配在一起,不光是味道的大融合,就是顏色也是五顏六色的,光是白色就有多種,暗淡的灰白,漂亮的銀白,純粹的白,透明的白,說實話,不說味道就這看似雜亂,實則十分規整的顏色搭配就夠讓人賞心悅目的。
“香味比起我來說還要更勝一籌,看來是搭配的份量問題。”宋銘畢竟是頂尖的大廚,雖然廚藝不一定最高,但是那份眼力也是少有人能及。
“是好看不少。”丁遠山看的是顏色的配比。
“嚐嚐味道再說,你也吃。”宋銘拿起筷子夾了一筷子切成薄片的香菇,還招呼一邊沒有動作的丁遠山。
聽到師傅的招呼,丁遠山才拿著筷子動了起來,他選擇的是削薄的木耳,應該是經過改刀的,每一片木耳都大小一致。
宋銘將香菇片放進嘴裡,微微燙的口感,將香菇獨有的香味襯托出來,一接觸到舌頭第一感覺是滑,然後牙齒一咬,綿軟細滑給人的感覺十分好。
主味道是香菇的味道,其次還夾雜了其他素菜的味道,並沒有相互竄著,反而相互激發了極致的鮮美。
“香菇本身的味道發揮到了極致,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剛剛熟成就出鍋,把握時機的手法相當老練。”宋銘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這是粵菜有了扛鼎人物的激動,也是為華夏廚藝界能夠出現袁州這一號人物而感到自豪。
以前的楚梟也算是精彩絕豔,但是他的成就多在法餐領域,總是隔了一層的感覺,袁州可不一樣,他是紮根在華夏廚藝界的一棵參天大樹,有了他,宋銘相信華夏美食崛起也就是時間問題。
“確實非常好吃。”丁遠山一邊吃一邊感慨,速度不慢。
師徒兩個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很快就光碟了,這還是丁遠山看在師傅加岳丈雙重身份上,努力剋制的結果,不然估計速度更快,畢竟他年輕力壯,臂力好!
羅漢齋吃完,碌鵝就上來了。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道葷菜,還是一道表明了做法的葷菜,“碌”是一種烹飪的方式,也是粵省的土話,因此這道菜被戲稱為非常“土”的一道客家菜。
跟剛才的羅漢齋不一樣,碌鵝一上來就以橫掃的姿勢席捲了剛才清新雋永的味道,可見性子霸道。
上來以後,一反剛才的淡雅,這道菜紅亮有光澤,水潤十足,看著就是油汪汪的感覺。
碌鵝的關鍵一個在選材一個就在這個“碌”上面,也就是火候上,過了覺得老,沒到時間就覺得生了,能夠達到肉嫩而骨髓帶血為最佳。
“這刀工我不及多矣。”丁遠山難得拽了一下文。
主要是被刺激得,本來鵝嘛不可能每一部分都長得一樣的,但是端上來的菜卻是整整齊齊大小一致地一塊塊齊刷刷地擺在盤子裡,雖然每一塊肉都看著水水的油油的,但是盤子底部是沒有湯汁殘留的,可見控制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