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五十騎衝出柴府後院。
最前面的正是東道主柴進,這位是個一言九鼎之輩,昨天喝多了斷片屬於意外。醒來後,處理犯錯的門房,之後舊事重提,談及昨夜未完的話題。
大海船,造價昂貴,不像錢糧和馬匹。
所以,柴進邀請眾人前往造船廠,實地考察再說。王進欣然同意,草草吃了午飯,眾人便打馬揚鞭。
中途路過岔路口的時候!
王倫帶隊,三十餘人分道揚鑣,拿著推薦信前往武崗鎮接洽馬幫首腦,採購好馬並洽談後續交易。
考慮到武崗鎮位置在宋,遼邊境緩衝地帶,比較特殊。洪強狀態又有點欠佳,為此,在出發之前,王進讓陳大猛跟隨,還特意請武松這位高手坐鎮。
而他則跟隨柴進一路疾馳,下午時分抵達海邊的造船廠。
柴家江山雖易主,但多有人念著柴家的好。千萬不要小瞧柴家,即便過去了一百多年,影響力依舊在。後周世宗柴榮最為重視水軍,大肆鼓勵造船行業,使得造船業空前發展,也有諸多恩惠留下。
“兄長,那邊往東三十里地有個造船廠,大多是小船。”柴進率隊來到自家產業,心情非常不錯。在船廠前,指著一個方向侃侃而談,說著造船。
王進倒是知道一些有關船隻的發展史。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就領先於全世界,後來即便三國魏晉時期,那種風浪一大就颳倒顛翻的樓船。因為有幾層樓高
,搭載兩三千人,受到人吹捧。哪怕是五代十國,這種大型樓船也被當作旗艦。
梁山就有好幾艘老舊樓船還在使用。
當然,目前宋朝各大造船廠已經不再生產這種船隻。因為此時造船業,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階段。水密倉、指南針、平衡舵等先進技術的相繼運用,為宋朝航海貿易,內陸漕運奠定了基礎。
宋朝的船隊途經時,幾乎都被當地人稱之為神舟。鉚釘技術沒有運用之前,宋朝的海船沒有一顆釘子。可想而知,光憑木頭與木頭的凹槽銜接便建造出木蘭舟,技藝有多精湛,是後人無法想象的。
“造船學問大著呢!”柴進興致勃勃,為眾人普及。山寨那個平簡大師剛來不久,還沒有幹出實績。王進對具體情況還真不清楚,洗耳恭聽,沒有打斷。
這個造船業的確非常有講究,尤其是海船,用料極其苛刻,從挑選木材上就有許多講究。譬如並非古樹就適合造船,也並非樹木砍了就能用,砍伐過後,需要長期晾曬,烘焙等脫水處理才適用。
古船木能經受海水、風浪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侵蝕,與其取材有很大關係。用作大型海船的樹木種類很多,大都是密度高,硬度大,有油性或蠟質的優質樹種。其中以坤甸木、楸木、柚木、菠蘿格、鐵梨木等。而戰船則以鐵樺樹最為合適。
“這種鐵樺木切割困難,建造一艘的時間耗時加倍
,而且價格高昂。即便能夠有效降低觸礁危險,商隊也不選擇,目前大型海船以雲杉木來代替。
此外,海船本身體積大,選用的木材堅硬又飽含油脂。因此經過海水長期浸泡,海浪無數次的沖刷。又經過處理,船隻愈來愈堅韌、耐磨,具有防水、防蟲、防腐等,一艘優質海船百年而不壞……”
柴進滔滔不絕的說著海船效能,還不忘自我誇讚。策馬走在最前,引領眾人進入坐落在海邊的造船廠。
得知大東家親臨視察,船廠負責人趕忙來迎接。遠遠看見隊伍來到湧上來,態度之熱情,令人唏噓。主動接替了招待引領,避免柴大官人親力親為。
造船廠建築並不多,除了岸上幾排房屋,最醒目的就是十多個大型船塢坐落在相連陸地的島礁之上。
因為後周世宗柴榮的關係,大多老字號造船廠都會多少給些面子,柴家這麼多年一直跟各地造船廠多有往來,關係親密。從登,萊,明,揚等地聘請老造船師不在少數,嫻熟的工匠至少兩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