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大明民間傳統節日。
“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如《律書》中所云:“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
“龍抬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民間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而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就在這一天,劉衍率領國防軍第十二軍全軍將士抵達福建建寧府壽寧縣,在這裡稍作休整之後,便率軍南下進入福建腹地,很快便抵達了福州城下。
從明代起,福州就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如今鄭芝龍率部控制福建之後,更是將福州城的造船業發展壯大。
此時國防軍第十二軍在城北列陣待命,劉衍則是在總兵官魏漢、副總兵鮑羌的陪同下,策馬觀望東面不遠處的港口,那邊就停泊了數十艘大大小小的戰船,果然比朝廷水師裝備的福船高大許多。
劉衍微微皺眉,隨後便見左營參將白北關策馬趕來:“啟稟閣老,前方鄭芝龍率領各部將領前來迎接了。”
隨後白北關沉聲說道:“鄭芝龍還帶了兵馬前來,夜不收稟報說,軍中有白皮狒狒和崑崙奴,還有大批的重甲步兵,看樣子鄭芝龍是過來向咱們示威的。”
劉衍大笑起來,說道:“早就聽聞鄭芝龍麾下有黑人火銃隊、白人甲兵,以及聞名東南的鐵人軍,想必就是這些兵馬了,咱們前去見識見識!”
魏漢謹慎的說道:“閣老,末將讓大軍將士結陣前行吧,以防不測。”
“用不著!”
劉衍說道:“鄭芝龍不是傻子,頂多就是想炫耀一下軍力,也好在整編的時候多要一些好處,他是不會、也不敢亂來的。”
眾將深以為是。
很快,劉衍、魏漢、鮑羌率領國防軍第十二軍四萬餘將士結陣向南,直接來到福州城北門外,此時鄭芝龍已經率領一眾將領,以及大批兵馬在北門外列陣等待,同時還準備了大批的鼓樂手,見到劉衍所部大軍之後,便開始吹拉起來,鼓樂聲喧囂天際,十分的熱鬧。
劉衍只見一箇中年漢子身穿從一品的官服率眾上前,鄭成功就跟在那中年漢子的身後,顯然此人就是鄭芝龍了。
鄭芝龍則是看到只有三十出頭年紀的劉衍,心中震驚不已,想不到名震天下的大明首輔、魯國公劉衍,竟然如此年輕,當真是天縱奇才,才會在這樣的年紀,有如此顯赫的成就!
“下官福建都督鄭芝龍,率部拜見劉閣老!”
隨後鄭芝龍大禮叩拜,身後的一眾部下也紛紛叩拜。再往後,各支鄭芝龍麾下的兵馬也紛紛行禮。
劉衍大笑著翻身下馬,然後大步走到鄭芝龍跟前,雙手將鄭芝龍扶了起來,說道:“鄭督不必多禮。聞名不如見面,鄭督果然是威武不凡,今日相見,足慰平生!”
鄭芝龍心中一暖,說道:“下官心中愧疚,沒能早日率部聽令,慚愧!”
“哈哈,大家都是同朝為官,何來慚愧?”
劉衍隨即一把拉著鄭芝龍的手,面向一眾鄭芝龍的部下,笑著問道:“諸位都是英才,鄭督為本公介紹一番,如何?”
鄭芝龍見劉衍如此親切,心中的防備消散了大半,說道:“這是犬子鄭成功,說起來還要謝過閣老賜名才是!”
鄭成功更是抱拳行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劉衍則是拍了拍鄭成功的肩膀,說道:“本公對於令公子非常看重,希望將來能夠不愧於成功二字,為國效力,為民請命!”
鄭成功大聲說道:“閣老的勉勵,成功謹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