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瀋陽城。
劉衍在部署完瀚海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的事情後,便開始將目光投放到朝鮮,準備率領明軍將士征討朝鮮,以懲罰朝鮮國背棄大明、助紂為虐的卑劣行徑。
此時的朝鮮國王名叫李倧,也就是朝鮮的所謂仁祖,是朝鮮國的第十六任君主,是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朝鮮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
這個李倧初封綾陽君,在光海君時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視為王位威脅,屢遭迫害。天啟三年,李倧與西人黨金瑬、李貴等人發動宮廷政變,也就是所謂的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繼承王位。
天啟五年,李倧獲大明冊封為朝鮮國王。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從李適之亂開始,各種叛亂或陰謀層出不窮;外部則處於歷史上明亡清興的東亞劇變期,朝鮮遭遇滿清的威脅與侵略,先後經歷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兩次蹂躪,李倧被迫在崇禎十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接受清朝冊封為朝鮮國王,使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成清朝。
歷史上在順治六年的時候,李倧薨逝,廟號仁祖(初定為烈祖),諡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清朝賜諡莊穆,朝鮮內部不使用),葬於長陵。
可是在如今這個時候,劉衍估計李倧應該在平壤城內瑟瑟發抖,畢竟滿清從朝鮮強行徵召的二十四萬精銳已經盡數覆滅,滿清也被大明攻滅,如此巨大的震盪,朝鮮國上下恐怕早已經知曉,身為朝鮮國王的李倧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早在萬曆年間,日本進攻朝鮮,幾乎將朝鮮打得亡國滅種,是大明出兵朝鮮,以遼東精銳遭到重創為代價,擊敗了日本的舉國精銳,幫著朝鮮渡過了亡國危機,可謂是再造之恩。
也就是因為這一戰,讓李如松所部遼東精銳折損嚴重,此後由於大明財力不足,遼東的精銳就一直沒有重新補充到位,讓野豬皮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
可以說,當年的抗日援朝之戰,間接的造成了日後遼東局勢的敗壞!
而如今,朝鮮國在滿清的壓迫下,徹底導向了韃子,不但為滿清提供了大量的錢糧補給,甚至還赤膊上陣,提供了二十多萬精銳兵丁,完全就是找死的節奏。
劉衍可不管朝鮮國是不是被逼迫的,只看事實如何,只要朝鮮國王李倧幹了絕戶事,就別怕斷子絕孫,而此番劉衍準備做的,就是徹底攻滅朝鮮!!
此時國防軍第七軍被劉衍從奴兒干都司一帶調往了草原攻略,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則依舊在奴兒干都司一帶,在安東都護府徹底穩定下來之前,估計短時間內是無法撤回來的。
而遼東各地也需要有兵馬駐守,劉衍準備留下國防軍第一軍、第二軍兩支兵馬,然後以國防軍第三軍到第六軍,國防軍第十一軍到第十六軍,組建入朝兵團,待到朝廷運來的錢糧補給到位之後,便揮師東進,向朝鮮王國開戰。
同時,劉衍還要徵調北洋艦隊一同出戰,攻打朝鮮肯定會有海戰,到時候施大瑄、施琅父子和其餘眾將,必定會有一番用武之地。
此外還有就是鄭芝龍,劉衍在擬定了征討朝鮮的大致方略之後,便找機會與鄭芝龍長嘆了一番。
如今李定國已經被劉衍任命為安東都護府的都護,算是對李定國在收復遼東之戰的封賞了。
而對於鄭芝龍,劉衍並不準備將其外放,而是準備讓鄭芝龍返回朝中,繼續擔任海軍部尚書。
當然,鄭芝龍如今的官職已經算是到頂了,一部尚書、內閣重臣,官職上已經是升無可升,這一點鄭芝龍自己心中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劉衍便承諾給鄭芝龍封爵,而且爵位也會比其他有功將士高一等。
鄭芝龍如今功名利祿都已經有了,自然不會在這些事情上面鬧情緒,當即大笑著說道:“閣老不必為此事煩心,屬下從離開福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在乎這些虛名了,只想跟著閣老一路走下去,看一看我大明究竟能強盛到何種地步,也算是此生無憾了!”
劉衍聞言大為欣慰,次日一早,鄭芝龍便辭別了劉衍,甚至沒有與兒子鄭成功,以及鄭芝虎、鄭芝豹等兄弟辭行,直接帶著一隊護衛離開了瀋陽城,返回北京城去了。
此時劉衍已經處理好了遼東大部分的事務,時間也來到了九月十六日,這一天劉衍接到了內閣送來的回信。
“三個月??”
看到這個時間,劉衍也是非常吃驚,自己率軍出征兩、三個月了,對於朝廷的財政狀況並沒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所以此前劉衍一直以為朝廷至少可以供應大軍奮戰八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畢竟朝鮮靠海,大軍的糧草轉運可以透過海路運輸,不但量大、節省人力,還可以節省吧大量的糧草消耗。
可是此時內閣的回信就擺在眼前,由不得劉衍不信。
只是三個月的時間,讓劉衍有些犯難,時間不夠用啊!
朝鮮哪怕再積貧積弱,那也是人口千萬、兵甲數十萬的國家。雖然此時沒有什麼“東亞怪物房”之類的說法,而且此時的西方戰力也已經超過東亞其餘各國很多了,但是像朝鮮這樣的國家放在世界上,除了大明、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當世頂尖強國之外,朝鮮國也依然算是“地區性列強”。
對付這樣的敵國,哪怕明軍有數十萬精銳,三個月的時間也難以結束戰事。
此時劉衍也感到有些棘手,苦思冥想之後,也只想到了一個“以戰養戰”的辦法,才有可能延長一下明軍作戰的時間。當然,前提是朝鮮各地能夠搜刮出錢糧來,如果此時的朝鮮是真真正正的一窮二白,那劉衍也只能在三個月內結束戰事,不管此戰目標是否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