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李倧便換上了朝鮮國王的團龍服,然後打出了王旗來到海州城外。
隨著李倧的出現,海州府城內的朝鮮守軍頓時亂成一團,眾人昨天還在拼死抵抗,在明軍猛烈的炮火中堅守城池,可是一夜過後,自己的王上便出現在城外,並且派人到城下命令城中守軍全部投降!
這個局面,讓城中的三十多萬朝鮮兵馬難以接受,當即發生了分裂,海州城內頓時亂成一團。
劉衍站在中軍高臺上,手中的千里鏡不斷移動著,將海州府城城牆上的情況盡收眼底。
只見城牆上的朝鮮士兵不是在對峙,就是互相廝殺,站在城外甚至都隱約可以聽到城內的廝殺聲。
這種情況劉衍也提前料到了,現在能夠順利拿下海州城,就看李倧這個朝鮮國王的名號是不是過硬了。
一個時辰之後,海州府城裡面的廝殺聲逐漸平息,隨即城門相繼開啟,城中的三十多萬朝鮮兵馬全部放下兵器,列隊出城投降了。
李倧隨即帶著部下上前,一番交接和震懾之後,李倧帶著幾名朝鮮將領來到明軍中軍,同時李倧命令三十多萬朝鮮士兵全部聚集到海州城的西面待命,任何人不得妄動。
在明軍中軍,李倧帶著幾個朝鮮將領全部跪在地上,劉衍看著眾人,沉聲說道:“都起來吧,殿下為本公介紹一下,如何?”
“敢不從命。”
在前來中軍的路上,李倧自然已經將漢城發生政變,樸自荀和金自點先後攻入王宮的情況告訴了幾人,此時幾個朝鮮將領還算忠誠,紛紛對樸自荀、金自點表達了“憤慨”。
隨後李倧給劉衍介紹了一番。
被李倧帶來的朝鮮將領一共有四人:
一人名叫李光,是朝鮮軍中副將,此人長得瘦弱,但是按照李倧的說法,卻是四人之中戰功最多的,其麾下兵馬也是最多,大概有十餘萬人馬。
一人名叫金泉男,是朝鮮軍中參將,身材魁梧、小眼餅臉,典型的朝鮮人面容,麾下有兵馬六、七萬人。
一人名叫金知全,也是一個參將,麾下兵馬五萬左右。
最後一人名叫樸東有,同樣是朝鮮參將,麾下兵馬七萬多人。
劉衍看著這幾人,雖然在朝鮮軍中都算是人才,可是放到明軍之中,劉衍估計也就能幹個百總、千總而已。
不過這幾人劉衍還有些用處,便對幾人說了些勉勵的話,讓幾人盡全力輔佐李倧,而自己也將與朝鮮國握手言和,一同出兵收復漢城,為“友邦”報仇。
幾人聞言紛紛領命,李倧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對著劉衍一同磕頭,全然不顧及自己朝鮮國王的身份。
當日,劉衍命李倧和四個朝鮮將軍立即整編海州府城周邊的所有朝鮮兵馬,四天之後要將三十多萬朝鮮大軍整編完畢,準備投入接下來的作戰。
李倧和李光、金泉男等人當即領命,恭敬的退出了中軍大帳。
隨後劉衍命人將樸自荀、金自點叛亂,朝鮮國王李倧被叛軍驅逐出漢城,而自己率領大明將士救下李倧的訊息,向朝鮮各地擴散出去。
李倧也得到了劉衍的指示,隨即以朝鮮國王的名義給各地朝鮮守軍、官吏下令,命朝鮮各地的兵將、官員立即嚮明軍投降,大明將士所過之處,任何人不得阻擋,否則視為朝鮮國的叛逆!
如此,四天之後,李倧初步將三十多萬大軍整編完畢,而副將李光也被李倧提拔為新的朝鮮大將軍,金南泉、金知全、樸東有三個參將,也被全部提拔為副將,整編後朝鮮大軍一共有三十八萬人,其中三個副將每人統領八萬人,李光同時十萬人,四萬人作為李倧的“御林軍”,歸李倧親自統領。
眼見李倧完成了大軍整編,而這段時間李定國、陳暉也率領國防軍第十五軍、第十六軍抵達了海州府城外圍,與主力大軍成功匯合,劉衍隨即下令大軍海陸並進,明軍、朝鮮聯軍八十多萬人馬,浩浩蕩蕩的朝著漢城殺去。
當然,如此眾多的兵馬,朝鮮國是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的,所以大軍的錢糧開支全部壓在了明軍一方。
對此明軍各部總兵官頗有微詞,認為朝鮮兵戰力不行,但是吃的真是不少,完全就是累贅。
可是劉衍卻不這麼認為,現在大明雖然擔負了三十多萬朝鮮兵馬的軍費開支,可是卻獲得了數十萬的炮灰,還有李倧這麼一個傀儡,將來朝鮮就是大明忠誠的屏藩。
這樣的局面對於大明下一步的作戰有很大的益處,可以挽救許多明軍將士的生命,這可是多少錢糧都換不回來的。
所以,面對各軍總兵官的不滿,劉衍將眾人聚集起來解釋了一番,然後便下令不許眾人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