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漢城以北,楊州城以西,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在向北行進,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大軍將士整齊有序,各個兵種相間行進,絲毫不亂,給人一種富有節奏和力量的美感。
這是劉衍在率領明軍數十萬將士北歸還朝,正在向北面的平安道進發。
根軍大明和朝鮮簽訂的《漢城條約》,大同江以北的平安道疆域已經割讓給大明,此時時間已經到了九月中旬,但是並沒有多少平安道和咸鏡道的朝鮮人願意南下,兩地的大部分朝鮮人都想要成為大明百姓。
對此,劉衍並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後世國內也有不少的朝鮮族百姓,在這個時代只要做好“漢化”措施就好。畢竟朝鮮人與漢人本就打折骨頭連著筋,長相、文化、習俗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不少朝鮮人就是歷史上漢人東遷的後裔,所以劉衍也沒有下令強行驅趕平安道和咸鏡道的朝鮮百姓。
此時《漢城條約》的原本已經送往了北京城,李定國已經轉任嶺北都護府都護,新的安東都護府的籌建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數日之後,明軍各部進入黃海道,抵達黃州城駐紮。
當天夜裡,在城中劉衍的臨時中軍內,劉衍將國防軍第六軍總兵官苗紹找來。
“拜見閣老。”
劉衍笑著示意苗紹坐下,然後說道:“隨軍出征這麼長時間,可曾給妻子寫信?”
苗紹的妻子就是當年即墨營城內棉布坊主的女兒,二人婚後很是美滿,只是因為苗紹連年跟隨劉衍出征,並且忙於軍務,二人始終沒有孩子。
對此,劉衍也是唏噓,覺得自己有些虧欠這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了。
苗紹笑著說道:“寫過幾封,現在賤內也已經搬到濟南府城居住了,岳丈也在濟南府城經營。只是賤內來信,對我是頗為想念。”
說著這些話,苗紹的臉上雖然掛著自得的笑容,可是眼睛卻是有些發紅。
劉衍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等大軍抵達平安道,你便率國防軍第六軍將士駐紮下來吧。收復遼東之戰,你立下戰功,朝廷一直沒有封賞,此番就晉升你為安東都護府都護好了。”
苗紹聞言愣住了,緊接著喜悅和焦急的情緒夾雜在一起,讓苗紹一時之間竟然說不出什麼來。
劉衍看著苗紹的樣子,說道:“另外你派人將妻子和岳丈都接過來吧,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定在原平安道的定州城,那裡距離岸邊比較近,距離鴨綠江也近,城池也比較繁華,將家人接過來,也是不錯的。”
苗紹頓時喜上眉梢,當即領命。
“雖然從今以後,平安道和咸鏡道便是華夏之地了,不過畢竟是新得的疆域,困難還是很多的,有什麼要求儘管提。當然,只限現在,過時本公可不承認的。”
苗紹當即說道:“閣老,國防軍第六軍的將士們也出征這麼長時間了,是不是可以將將士們的家眷也遷徙過來?”
劉衍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好!此時本公會給國防部和民政部下令,給將士們的家眷發放路費,提供必要的幫助,並且抵達了安東都護府之後,擇優安置在各地。”
“原平安道和咸鏡道都是朝鮮人,你上任之後要以漢化這些人為首要任務,同時震懾不服。朝廷方面也會加大力量在安東都護府的投入,並且陸續遷徙漢家百姓過來。”
苗紹抱拳大聲說道:“閣老放心,屬下一定幹好,將安東都護府打造得鐵桶一塊!”
劉衍滿意的點了點頭,苗紹是跟著自己從大盤墩出來的老部下了,留在這裡很捨不得,可是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別人又不放心,只能如此了。
“另外,你這個都護要與朝鮮國搞好關係,將來朝廷還是要繼續征討日本的,朝鮮國雖然積貧積弱,可是人口卻是足夠的,將來也是一個助力。”
“是,屬下記住了。”
這一晚,劉衍與苗紹交談了許久,二人之間已經沒有了上下之分,只剩戰友之情。
次日,數十萬明軍將士繼續北上,當大軍經過原平安道定州的時候,苗紹率領國防軍第六軍將士在安東都護府駐紮了下來,後續的各種事務,都要在朝廷的支援下,由苗紹一力承擔了。
對於苗紹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儘快在安東都護府各部佈防,並且在漢城派出軍隊,督促朝鮮國儘快履行落實《漢城條約》。
劉衍率領其餘各軍將士繼續北上,渡過鴨綠江後,從鎮江堡方向進入遼東。
此時駐紮在遼東的是國防軍第一軍和第二軍,而李定國率領國防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駐紮在嶺北都護府。
劉衍率部直接來到海州衛城,並且在這裡見到了總兵官陳勳和總兵官王越,二人紛紛向劉衍恭賀朝鮮之行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