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北京城。
這一天,財政部侍郎劉衍換上了一身便服,帶著兩個小廝來到了城內的一處熱鬧街市,這裡便是後世北京城有名的宣武門內大街。
此時的街道兩側,也已經遍佈店鋪,琳琅滿目的商貨,天南海北、塞外關內的特產數不勝數。
而在這些店鋪之中,有一處四層高樓非常醒目,一塊楠木牌匾掛在大門上方,寫道:“皇明錢莊總號”幾個大字。
這裡便是財政部下轄的皇明錢莊遷到北京城內的總號了,原本在青州府城西北角的總號原址,已經降級為山東道分號。
劉衍看著門庭若市的皇明錢莊總號,有不少百姓走出來的時候,手中都或多或少的拿著銀幣,或者是錢莊開具的銀票。這些百姓有的是小商小販,有的是商賈,也有的是小康之家,可見京城百姓之富庶。
“走,咱們也進去看看。”
說著,劉衍便邁步走進了皇明錢莊總號內,只見裡面一層是寬敞的大廳,最裡面是一排大櫃,並且用木欄與外面隔開,留出十幾個視窗,每個視窗外都有椅子,可供兌換之人坐下。
這時,一個夥計笑著走過來:“呵呵,這位客官是匯兌還是兌換?”
劉衍說道:“兌換,換幾個銀幣。”
“這是號牌,請這位客官到裡面稍作,聽侯喊號即可。”
“嗯。”
劉衍帶著兩個小廝找個地方坐下,心中則是有些感慨,這錢莊裡面的佈置與後世的銀行非常像,讓劉衍有些恍惚的以為,自己是不是又回到了後世,耳邊甚至還傳來“對公業務請到XXX視窗辦理”的語音,不由得啞然失笑。
此時大廳裡面有十幾人正在等候,劉衍也沒有閒著,四處看了看,見皇明錢莊總號內已經掛出了公告,將朝廷推行火耗歸公的政策詳細的寫在上面。
其實朝廷的火耗歸公政策主要是針對各地的錢莊和地方府衙。
以往各地錢莊在兌換銀錢的時候,就會收取一定的火耗,只是比例有多有少,從沒有統一過。這些收上來火耗銀子的去向也不一定,有的地方會交給地方官府,有的則會留下給錢莊自己支配。
另外各地的官府還會向商賈以及普通百姓另行收取火耗銀子,這部分收上來的銀子則會作為地方府衙的留用資金。
現在朝廷推行火耗歸公之策,說白了就是三點,其一:禁止地方官府再向百姓收取火耗銀子,其二:火耗銀子統一由各地的錢莊收取,並且統一收取的比例,其三:統一收取的火耗銀子上交財政部,並且由財政部統一向地方分派使用。
如今皇明錢莊已經在大明各道、府都有分號,在一十三省大部分的縣也有小號,再加上民間商賈成立的錢莊,已經輻射了大明幾乎九成以上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撐火耗歸公政策的執行。
劉衍看了一會兒,便見到旁邊坐了一個商賈模樣的人,於是便坐過去攀談了起來:“呵呵,這位員外是來換銀幣的?”
“呵呵,是啊,做些小買賣,換些銀幣方便。”
“我看朝廷推行了火耗歸公之策,不知道這多交的火耗能有多少?”
商人說道:“哦,您說的是這個事啊,不多、不多,千枚銀幣以內才收取百分之五而已,一千到兩萬收取百分之八,兩萬以上是百分之十,比以前少多了!”
劉衍暗道:“看來各地的錢莊的確是按照朝廷的規矩辦事,並沒有陽奉陰違。”
而且雖然現在看上去火耗歸公之後,朝廷透過錢莊收取的火耗依然非常高,兩萬銀幣以上就要收取百分之十的火耗,可依然比之前降低很多了。
在明代,火耗放在明面上來收取,是從萬曆年間開始的,而自從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朝廷收取的稅賦一律摺合成銀子上交國庫,各地收取的火耗比例就遠高於時機的消耗,普遍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間。
而到了後世的滿清,即便是被後世滿遺所吹捧的所謂康乾盛世,收取的火耗依然高居不下,甚至比明末都要沉重,每兩銀子收取五、六錢的火耗,都要算是清官了,滿清時期的火耗甚至普遍都是徵稅的數倍!
所以兩相對比之下,如今朝廷推行的火耗歸公之策使用階梯稅額,最少的比例只要百分之五,最高也不過是要百分之十,在民間商賈和百姓看來,這個負擔已經非常輕了,而且地方官府還不會再去另收一遍,已經算是天大的仁政了。
劉衍滿意的與那商賈又攀談了幾句,便聽到前面在叫自己的號碼,便按照指引來到一處視窗,兌換了三枚銀幣,又交了一百五十個銅錢,作為火耗銀子。
這邊劉衍辦完了之後,便準備到城內另一家民間錢莊去看看,忽然見到財政部侍郎高弘圖帶著幾個部下走了進來,幾人見到劉衍都是一愣,隨後便要過來行禮,卻被劉衍微微擺手止住。
於是高弘圖便笑著上前,說道:“請這邊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