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三十章 求援(二)

崇禎二十五年八月初,在爪哇巴達維亞城內的總督府,此時荷蘭駐爪哇總督簡·皮特斯佐恩·科恩正面色凝重的看著一張地圖,而總督揆一派來的求援信使,此時正忐忑的站在一旁,等待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的回覆。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在歷史上曾分別於1619年-1623年及1627年-1629年間兩度擔任總督,並致力荷蘭國力的增強。此人雖被荷蘭視為英雄,但在荷蘭殖民地區的亞非國家卻不受歡迎;在近現代,他更被視為種族滅絕的典型人物。

在出任總督的時候,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便向公司董事會遞交一份關於亞洲內部貿易的藍圖:將古吉拉特的衣物換取蘇門答臘的胡椒和黃金;將科羅曼德的衣物換取萬丹的胡椒;將檀香木、胡椒、白銀換取中國的黃金、絲綢、瓷器;將中國的商品輸往日本換取白銀;將香科和其他商品運往中東換得白銀等。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建立起荷蘭在東印度地區自給自足的貿易網。

到了1618年底,為了搶奪在東印度的貿易利益,英國人的艦隊來到了雅加達,企圖建立城堡,接著爆發了一場小型的海戰。擊敗了荷蘭人並把他們緊緊包圍,科恩下令盡一切力量保衛城堡。他自己突破英國人的封鎖,到了摩鹿加群島和召集那邊的荷蘭艦隊。

次年2月,雅加達城陷落,英國艦隊即將東來襲擊荷蘭人。科恩緊急將散佈在南洋各地廣大海域的荷蘭船隻全數召回,於5月底回到了雅加達準備與英國決戰。首先他回到了雅加達城外,向配合英國人佔領雅加達城的三千名萬丹土著展開攻擊,那時住在城裡大部分雅加達人已經逃到內陸。很快城堡就被攻破,荷蘭評議會為了報復,決定與萬丹斷絕一切關係,並要求所有在那邊做生意的中國商人和船隻不得前往萬丹。

同時,科恩對英國人的勢力展開了反擊,對逃往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的英國船隻進行追捕。在馬來半島上的北大年擊敗了英國艦隊取得了重大勝利,1620年3月英國和荷蘭在倫敦達成協議,互不干涉對方在印度尼西亞的行動。

但科恩認為董事會不瞭解情況,對英國讓步太多,拒不執行這個協定。他使用恐怖政策,把30個敢於到摩鹿加群島做生意的英國人以走私犯砍了頭。逼得英國人的勢力暫時退出了東印度,荷蘭領有了從麻六甲海峽以東至摩鹿加群島的廣大洋麵,意味著取得了南洋的貿易和香料主導權。1621年,科恩重建了雅加達城,並改名為“巴達維亞”,巴達維亞的名字也從這時開始被傳叫開。

不過此時,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被調回荷蘭國內,而是繼續留在了巴達維亞城擔任總督一職,此時看完求援信後,便陷入了沉思。

目前在巴達維亞以及周邊各地,荷蘭人雖然保持了一些軍力,但是也不過是七千多荷蘭軍隊、八十多艘武裝商船,以及十八艘戰艦,除此之外就是兵力達到兩萬三千人的土兵。

以這樣的軍力去救援臺灣島,面對大明帝國十幾萬,據說是裝備了大量先進火槍、火炮,擁有數百艘足以媲美歐洲新式戰艦的巨大戰船,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

可是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心中也明白,以此時荷蘭的情況,是無法承受失去臺灣島的代價的,如此一來荷蘭就要喪失幾乎三成的遠東利益,這對正在面對西班牙、英國強有力競爭的荷蘭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

於是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眉頭緊鎖的沉吟了許久,然後問道:“揆一總督派去本土調兵的信使離開多久了?”

信使說道:“已經走了四個月左右,估計在今年冬季,或者是明年春季的時候,本土的援兵才能趕到臺灣一帶。”

“來不及的!”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嘆息一聲,如果大明帝國打定主意要拿下臺灣島,即便自己出兵支援,也無論如何都無法堅持到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要知道現在可才八月初,幾個月的時間是支撐不下來的。

“總督大人!”

信使見狀焦急的說道:“現在揆一總督已經集結了所有的兵力,還在臺灣島組建了土兵大軍,正在全力抵抗明國的大軍。另外,揆一總督還派人去聯絡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用不了多久,整個遠東地區的歐洲軍隊就會集結起來,到時候一定可以合力擋住冥國大軍的!”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則是搖了搖頭,說道:“葡萄牙人一向軟弱,況且濠境澳就在明國邊上,他們多半是不會為了我們荷蘭而開罪大明帝國的。”

“至於西班牙人,他們還要防備我們,也要防備正在印度發展勢力的英國人,所以西班牙人即便出兵,也不會拼盡全力,只會出兵壯聲勢而已。”

“所以了,此戰真正的援軍,其實只有我這裡而已,所以本督才說,支撐不到本土援軍到來啊!”

說完,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又死死的頂住地圖,片刻之後好像是下定了決心,大聲說道:“你立刻回去,告訴揆一總督,就說我正在調集巴達維亞的大軍,讓他再堅持半個月的時間!”

信使聞言面露喜色,致謝之後便立即趕了回去。

而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則下令駐紮在巴達維亞城內外的軍隊立即開始動員。

此時荷蘭人駐守在爪哇各地的軍隊很是分散,只有巴達維亞城內外的駐軍相對集中一些。

但是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卻不敢將所有的兵馬都調往臺灣島,畢竟爪哇是荷蘭在遠東地區的命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