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境澳,葡萄牙總督府。
濠境澳在大明屬香山縣,是番船停泊的海澳,設有守澳官。番舶到來,由守澳官驗實後,代為通報上司。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葡萄牙殖民者繼侵佔滿加之後,開始侵犯大明東南海面。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初在上川島和浪白澳南水村等處經商,後又重賄當事者求壕境為澳。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殖民者託言船觸裂縫,水溼貢物,求借地晾曬。明海道副使汪柏受賄,暗許之。
初時葡萄牙人僅為就船貿易,搭茅篷棲息。但不到十年,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大為增加,以至築室千區,夷眾達萬人。明朝政府從未將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也沒有正式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葡人為使地方官吏准許其居住,每年賄銀五百兩,後來此項款額成為地租。由於葡人報貨欺,偷漏稅課,破壞了大明向來的抽分法,明朝政府乃改用大抽法,以船舶大小為準,令輸納舶餉,由此濠境澳的葡萄牙人每年都要向大明繳納船稅額銀二萬餘兩。
也可以說,在此時大明周邊的歐人之中,葡萄牙人也算是比較“本分”的個類。
此時濠境澳的葡萄牙總督名叫布加路,是一個軍人出身的總督,在濠境澳這邊頗有威望,甚至總督府都是設在濠境澳的大炮臺旁邊。
這一天,布加路在總督府內見到了荷蘭人派來的信使,在看過求援信後,布加路的神情變得非常的糾結。
其實在濠境澳這裡,葡萄牙人雖然有一萬多、將近兩萬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商人,以及遷移過來的普通百姓,葡萄牙人在濠境澳的駐軍只有一千多人,外加戰船十三艘,這便是葡萄牙人在大明附近的全部軍力了。
以這麼一點軍力去支援臺灣島的荷蘭人,顯然是不明智的,即便總督布加路可以從南亞各處零散的據點調集兵馬過來,能集結起來的兵力也不過是數千人馬、數十艘戰船,這已經是葡萄牙人在遠東地區所能調集的極限兵力了。
但是布加路要考慮一點,那就是為什麼要支援荷蘭人?
眼下葡萄牙人與大明帝國相安無事,葡萄牙人可以盤踞在濠境澳做生意,大明也可以從葡萄牙人這裡獲取稅收,這是一種雙方默然的平衡局面,葡萄牙人如果為了救援荷蘭人而打破這種平衡,能得到什麼好處?
在揆一的求援信中提到,只要葡萄牙人能夠幫助荷蘭人擊退大明的進攻,就願意在臺灣島選取一處,作為葡萄牙人的據點,但是這樣的條件顯然無法滿足布加路的胃口,或者說這樣的條件,無法彌補葡萄牙人出兵而承受的風險。
於是在荷蘭信使苦苦哀求了一陣後,布加路只是說道:“此事本督需要向本土稟報,今日本督就會寫好公文,並且連同揆一總督的信件,一併送往本土,還請揆一總督再等一等。”
這樣的話,明顯就是在回絕了,荷蘭信使苦苦哀求一陣,眼見布加路態度堅決,於是便說道:“如果大明收復了臺灣島,那下一個會不會要收復濠境澳?難道總督大人不想一想嗎?”
布加路雖然是軍人出身,可是在出任濠境澳總督之前,也曾有過幾年經商的經歷,所以非常看重實際價值。
“本督不清楚大明下一步會不會收回濠境澳,但是本督清楚:如果大明帝國想要收復濠境澳,無數的軍隊可以從香山縣直接殺過來,這裡的一萬多葡萄牙人是抵擋不住的。所以本督憂慮這些也是無用。”
布加路說道:“所以你回去稟報揆一總督,就說上帝與他同在!”
荷蘭信使見狀怒氣衝衝的離開了,而布加路則是沉吟了許久,隨後開始提筆寫信:“......荷蘭人駐臺灣島的總督揆一遣人到濠境澳,向本督求援,並且有訊息顯示,荷蘭人還派人前往呂松、爪哇等地,向西班牙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求援......”
濠境澳就在香山縣的旁邊,這幾年大明帝國的變化,以及日益富強的情況,總督布加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布加路看來,要與大明帝國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富強的帝國開戰,至少也要將葡萄牙、荷蘭、西班牙三國在歐洲的主力軍團全部調到遠東來,否則歐洲人是不會有任何勝算的。
哪怕歐洲軍隊可以連戰連勝,但是大明帝國也可以憑藉強大的國力,在持續的戰事中,將三國的軍隊完全拖垮,讓歐洲人在不斷的勝利中最終敗亡!
更何況,以此時大明帝國的強大軍力,歐洲人真的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嗎?
所以,布加路在權衡了一番之後,還是選擇向大明帝國傳遞訊息,以換取大明帝國對葡萄牙人的善意,至少也要爭取維持眼下濠境澳的局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