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六年,八月初一。
隨著荷蘭、西班牙聯軍在臺灣戰敗,至此明軍已經完全掌控了臺灣島,以及澎湖等附近島嶼。
目前西班牙總督岡薩雷斯已死,而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的墳頭草也已經很高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軍更是被李定國徹底擊敗,目前李定國正率部在中南半島一帶進擊,後續的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正大舉南下支援。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大明周邊的歐洲勢力已經被整體擊潰,大明帝國的周邊環境也是近百年來,甚至是近數百年來最好的時期。
此時,鄭成功已經率領主力大軍撤回了福建各地,南直隸和江西道的援軍也已經陸續撤回各自駐地。
臺灣島各處,只是留下福建的三個駐防營在穩定地方,臺灣島的後續治理,以及防守事務,還要等到朝廷進一步下達指令。
其實在大明,以及大明以前,臺灣和澎湖一般都是隸屬於福建行政管轄。
在歷史上1683年滿清佔領臺灣後,曾設定臺灣府,也是一樣隸屬於福建巡撫。
一直到了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曾建議將福建巡撫移往臺灣,但清政府並未接受,只命令福建巡撫半年駐臺,半年仍駐府城(福建。中法戰爭後,清政府這才認識到臺灣地位的重要性,開始籌辦建省事宜。
光緒十一年,左宗棠上疏請設臺灣巡撫,在臺灣建立獨立行省。經清政府廷議,獲得批准。同年10月12日,清政府正式建立臺灣省,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而八月初一這一天,劉衍召集內閣眾人在內閣官署議事,也要開始討論臺灣的建省事宜,將臺灣省的建立日期,直接提前了兩百多年!
對於臺灣建省的事情,其實內閣眾人並沒有什麼意見,反正以現在明軍的強悍姿態,以及高昂的進攻熱情,大明帝國繼續開疆拓土是肯定的,日後大明的省份肯定會不斷增加的。
不過臺灣建省,就涉及了一系列的具體政務,這些繁雜的事務,讓內閣眾人一時間感到有些棘手,畢竟萬事開頭難,所以這次會議在劉衍的主持下,從早上一直開到了下午時分,才將大大小小需要討論定奪的事務梳理了七七八八。
“目前臺灣島的人口,經過東南都督鄭成功率部統計,有大約七十三萬口,其中大約五十一萬口是漢人,其餘的是臺灣本島上的各部落......”
趁著民政部尚書趙民介紹臺灣人口情況的時候,劉衍看了看身邊的軍情部尚書吳國金,低聲問道:“南洋近來有什麼訊息嗎?”
吳國金說道:“這兩天還沒有,之前的訊息顯示,荷蘭人正在爪哇國厲兵秣馬,而且荷蘭、西班牙的本土援軍也已經陸續抵達了,看樣子是準備繼續與我大明為敵。這些情報昨日的會議已經發到閣老和諸位的手中了,新的情報還沒送到。”
“嗯。”
劉衍微微皺眉,看樣子南洋的戰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而大明的軍費開支,也要繼續向海軍方面傾斜,至少要將荷蘭、西班牙的實力徹底驅逐出南洋範圍內。
不過這是最理想的局面,此時的荷蘭、西班牙可不是後世的“歐洲二流”,在眼下這個時代,荷蘭與西班牙雖然已經不同程度的開始沒落了,但是依然佔據著歐洲強國中的頭部位置,兩國的地位基本上相當於後世二十世紀的美國、英國,所以即便大明以一敵多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劉衍也不能對荷蘭、西班牙掉以輕心。
所以此時在劉衍的心中有了兩條線,一條是目標線,那就是徹底驅逐荷蘭、西班牙在南洋一帶的實力;另一條是底線:那就是荷蘭、西班牙的勢力可以少量的留存於南洋一帶,但是必須要在大明帝國的秩序之下,接受大明帝國的管轄,承認大明帝國在東亞範圍內的霸主地位。
而這一切,都需要繼續用戰火來爭取!
一旁的吳國金看著沉思的劉衍,低聲說道:“閣老,屬下估計,目前荷蘭、西班牙即便得到其本土的支援,在短時間內也沒有捲土重來的實力和決心,他們更多的還是想要守住呂宋、爪哇一線防備我大明南下於其爭奪南洋各處,所以目前的主動權在我大明。”
劉衍點了點頭,低聲說道:“南洋各處是一定要打下來的,不過這些都是後話,至少也要在臺灣徹底穩定,並且在治理上步入正軌之後,朝廷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展開南下攻略的總體戰略。”
此時,民政部尚書趙民已經介紹完臺灣的人口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情況,劉衍便接過來說道:“臺灣的人口數量、富庶程度雖然比不上福建、江西、浙江等省份,但是臺灣對於我大明東南沿海的海防至關重要,將來臺灣島將是東洋艦隊的重要駐地,也是我大明海軍各艦隊的造船基地,意義非常重大!”
“所以臺灣建省勢在必行!”
劉衍一語蓋棺定論,隨即便命人展開了一副輿圖,這份輿圖是軍情部早在一年之前,便根據朝廷各部卷宗,以及軍情部蒐羅的各種情報,綜合繪製的臺灣島輿圖。
可以說軍情部辦事還是非常穩妥的,至少在劉衍看來,這份臺灣輿圖雖然比不上後世用衛星遙感技術繪製的地圖精準,但是至少也比後世滿清的那些粗製濫造的地圖強了不止一個等級。
此時劉衍根據後世臺灣的區域劃分,在心中已經有了整體的構想,在劉衍的設想下,臺灣省下設三府,分別是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三府管轄:十一縣,分別是宜蘭、淡水、新竹、苗栗、臺灣、彰化、雲林、嘉義、安平、鳳山、恆春;四廳,分別是基隆、南雅、埔里社、澎湖,以及一個直隸州:臺東。
三府的具體劃分為:臺灣府轄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和埔里社廳;原臺灣府改為臺南府,轄安平(原臺灣縣)、嘉義(原諸羅縣)、鳳山、恆春四縣和澎湖廳;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和基隆廳、南雅廳。臺東直隸州,由原卑南廳升置,轄花蓮港廳。
對於劉衍的設想,內閣眾人自然沒有意見,至此大明內閣會議定下臺灣省的決議,並且透過了臺灣建立三府、一州、十縣、四廳的行政區劃。
臺灣省的區劃確定之後,內閣眾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臺灣省的第一界“領導班子”成員是誰?
原本大明帝國在各省推行三權分立架構,一省的民政右布政使掌控,監察權由按察使掌控,軍權由都指揮使掌控。
但是在新政全面落實,並且劉衍對大明整體進行了系統的改良之後,目前大明一省的民政依舊由各省的布政使掌控,不過監察權改為由各省的督查司管轄,各省督查司的督查使對本省的監察事務負責。
至於各省的軍權,因為此時衛所制度已經徹底廢棄,各地的駐防軍已經全面建立,所以各省的軍權由各省總兵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