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時分,劉衍身穿國公禮服,昂首從午門進入皇宮。
在劉衍的身後,參謀部尚書陳新甲、民政部尚書趙民、財政部尚書嶽明、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裝備部尚書荀景雲、海軍部尚書鄭芝龍、國土部尚書張耒、商務部尚書宋功明、衛生部尚書鮑學鎮、軍情部尚書吳國金、吏部尚書王炆鎮、公訴部尚書白文議、督察部尚書米蒿、禮部尚書黃錦、工部尚書宋世文分為兩列跟隨。
左邊以陳新甲為首,後面是田輝敘、荀景雲、鄭芝龍、吳國金、嶽明、宋功明幾人,其餘幾人在右邊列隊跟隨。
在眾人的後面,還有國防軍各軍總兵官、副總兵,陳勳、張義、汪博等人全都在列,苗紹、許銘、王越、鄭義等駐守在各地的總兵官、副總兵,則並沒有趕回來。
而在眾人隊伍的後面,才是朝中各部的文武大臣,以及京城之內的勳貴和皇族王公。
所有人都以劉衍為首,從午門進入皇宮內,一直前往太和殿廣場。
從午門到太和殿廣場,甬道的兩側都有頂盔摜甲,外面披著大紅披風,鎧甲上還裝飾了各種紅色紋飾,一路看過去非常的雄壯,盡顯大明帝國之雄威。
此時崇禎帝身穿朝服站在太和殿外面的高臺上,竟然效法當年漢武帝接見大將軍大司馬衛青,為魯國公劉衍降階相迎!
如今的崇禎帝已經不同於幾年前的乾瘦和憔悴,現在的面容已經變得很紅潤,身上的朝服也是盡顯皇家氣度。
大明皇帝的朝服包括袞服和冠冕兩部分,二者合稱為“袞冕”,是華夏皇室最尊貴的禮服之一。一般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
大明皇帝的袞衣繼承了漢唐衣冠的精華,在周代以前,華夏的服裝主要採用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制。
《嫌族禮記·玉藻》中就有"朝玄端,夕深衣"的記載,意思是說早朝為大禮,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採用輕便一些的深衣。諸侯以天子之燕服為朝服。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芹羨弊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先秦以皮弁、玄端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為之,即二尺二寸幅內含一千二百縷的苧麻布。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
大唐開元禮規定朝服包括: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白裙襦,赤裙衫,革帶,鉤觫,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派卜膝,襪,舄,劍,雙綬。韠長三尺,上廣一尺,下廣二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此時劉衍望見崇禎帝身上的朝服就與唐代的冕服很相似,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
“大明衣冠果然是華夏數千年的巔峰,不管是形制寓意還是華麗程度,都是空前絕後,盡顯華夏之威嚴!”
劉衍心中暗暗想著,腳下便已經走到了太和殿前方,隨即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唱和下,開始三叩九拜之禮。
一番禮儀過後,劉衍率領文武百官和勳貴、皇室宗親起身,崇禎帝也是非常的激動,自己萬萬想不到有生之年,還可以看到收復遼東、掃滅滿清,看到大明對外開疆拓土、對內穩定發展的局面。
崇禎帝激動的慷慨激昂的發表了一番“講話”,重點肯定了劉衍和大軍將士浴血奮戰的英勇,以及朝中大臣日以繼夜的操勞,還有大明百姓不辭辛苦、萬里運送補給的奮勇等等。
崇禎帝的足足講了一個時辰,而且還是全程“脫稿”,各種的引經據典、文采飛揚,讓劉衍對崇禎帝的口才刮目相看。
隨後崇禎帝便對王承恩抬了抬手,王承恩便上前高聲宣佈了對此戰有功將士的封賞。
先是收復遼東之戰:
其實收復遼東之戰的封賞,在劉衍出兵朝鮮之前已經定下了,國防軍各部及北洋艦隊的總兵官全部封郡公,各軍的副總兵封侯爵,各軍的參將封伯爵。
李定國封並國公,鄭芝龍封青國公。
劉衍依舊為魯國公,但是加封從一品武散階榮祿大夫、從一品武勳柱國。
此時也不過是正式宣讀一下,並且當場給眾人發放賜服、印信和賞賜等等。
國防軍第二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十軍眾將士的賞賜,已經由國防部派人快馬送往瀚海都護府、嶺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和遼東了。
此外,國防軍各部以及北洋艦隊的有功將士,也具有封賞,按照戰功大小升職、或是賞賜金銀,軍中封子爵、男爵的有功將士更是高達一千九百五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