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儒學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戰勝敵人。
戰場上,你跟敵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你得跟敵人動拳頭。
誰拳頭大,誰才有資格講道理。
治理地方,你也沒辦法光憑講道理就能治理地方。
你得先帶著百姓致富,等百姓吃飽了肚子,有了錢財學學問,懂了學問,能聽懂道理的時候,你才能跟百姓講道理。
如今儒學一家獨大,其他學說基本上不見蹤影。
這如何能成?
久而久之,朝野上下有能耐的人,只有一張嘴皮子,只有一副七竅玲瓏心,除了耍耍嘴皮子,動一動心眼,還能做什麼?
碰到一個不講理的對手,屁用都不頂。
你也是在遼地當過官的,你應該明白,遼地的罪籍沒人給你講道理。”
蘇洵聽到了此處,終於開口了,他沉聲道:“學生不願意冒名著書,學生只能將書發給下屬,讓他們去著。”
寇季嘆了口氣,道:“罷了……我也不強迫你……只要你能幫忙將學問傳播出去,你就算是為大宋盡心了。”
蘇洵拱了拱手,離開了寇季的書房。
沒過多久以後,包拯、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都相繼來訪。
除了包拯和范仲淹在寇季勸說下,選擇了大無畏的為大宋犧牲了名聲外,剩下的人都不願意再多著書。
寇季也沒有強迫他們,只是讓他們將著書的差事交給了下官。
他們也都紛紛應允了。
隨後,著書的事情就由朝廷重臣,變成了身居要職的官員。
總之,在寇季催動下,著書成為了一個時尚。
只要是個人,只要想寫書,就能寫。
唯一的區別就是。
寇季主導下著的書,會被刊印成冊,會刊登一部分在大宋書報上,還會被錄入到天聖館藏書樓。
其他人私自著的書,就沒有這個待遇。
寇季之所以如此急切的著書,也是為了借東風宣揚新學問。
唐時,有玄奘法師赴天竺,取得經書,一時間名聲打造。
為此還特地築造了一座大雁塔,供玄奘法師翻譯經書。
如今格格巫答應寇季的書籍,已經從巴格達運送到了黑汗國。
書籍的數量足有百萬冊。
運送書籍的人足足有三萬餘人。
隊伍行進的時候浩浩蕩蕩綿延了十數里。
如此龐大的藏書,不可能像是上一次一樣悄無聲息的運送到汴京城。
格格巫沒有幫寇季遮遮掩掩的意思。
寇季也覺得沒有必要再遮掩這些書籍的存在。
開眼看世界。
寇季必須讓大宋所有人都明白,在這片土地上不只有大宋一個輝煌的文明。
在遙遠的西方也有一個輝煌的文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