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正值冰雪消融,春暖花開,萬物複蘇之際。衛拉特卻籠罩在戰爭的陰雲當中。
巴裡坤地區,集結了4萬清國聯軍,為西路。班第是主將,阿穆爾薩納為副將,所屬4千輝特部戰士為軍前先鋒。鄂容安、兆惠為軍前參贊大臣。科布多地區駐軍為北路軍,永常為主將,薩喇爾為副將,科爾沁蒙古親王色布騰,喀爾喀蒙古親王額林沁及青袞雜蔔三人隨軍出征,車淩兄弟的杜爾伯特部3千戰士一併隨行。
巴裡坤4萬餘大軍計劃自東向西挺近,計劃攻克烏魯木齊後再一路向西;科布多4萬餘軍,計劃向西攻佔阿勒泰後,再向南挺進。兩路大軍共計9萬人,計劃先會師於達瓦齊最初的封地博爾塔拉,再一同向南,最終奪取衛拉特的首都伊犁。
為了打贏這志在必得之戰,清國花了半年的時間調集全國的物資備戰。從西北、東北地區徵馬、駱駝,保證前線騎兵每人三匹馬輪換;從華北、江南調集錢糧,囤積於巴裡坤及烏蘇雅裡臺;同時,相應兵器、耗材一應備全,保證每個士兵裝備有充足的衣甲、火槍、馬刀、弓箭、梭鏢等。為了戰必勝,乾隆甚至命令前線將領務必備有紅衣大炮。乾隆本計劃讓從內地調運,但路途遙遠,且紅衣大炮沉重,極難運輸,軍需官使了個心眼,從前線購買紅衣大炮,直接裝備軍隊。當然了,這裡所謂的“前線”,其實就是從別失八裡購買。別失八裡能夠生産紅衣大炮,這是前線將領盡人皆知之事。
為了重燃八旗兵勇的鬥志,崇尚其勇武的精神,乾隆甚至把京城的不少八旗子弟安排到前線,希望用戰爭把他們好好磨礪一番。
軍士、物資準備齊整,西路軍、北路軍,共計9萬人,浩浩蕩蕩的殺奔向衛拉特。
北路軍進軍頗為順利。準噶爾部的哈斯巴紮爾帶領了一萬準噶爾兵,駐防於阿爾泰山布林津通道,企圖據險阻擋北路軍。不想車淩兄弟原就是杜爾伯特部首領,人熟地悉,阿勒泰地區牧民也都是心向故主,裡應外合之下,哈斯巴紮爾潰敗,帶領著殘兵一路向南逃遁。北路軍順利攻佔阿勒泰,揮師向南再無阻礙。
西路軍倒是遇到了點麻煩。
瑪賚哈什帶領著1萬準噶爾部士兵,5千和碩特士兵,4千土爾扈特士兵,共計近2萬人,據守在烏魯木齊以東,打算以逸待勞擊退西路軍。
西路軍在自巴裡坤到烏魯木齊之間,進軍頗為順利。這主要還是阿穆爾的功勞。
進軍前,阿穆爾向乾隆請示,希望進軍時自己所部仍舊打輝特部的旗幟,而不是清國的龍旗。阿穆爾說衛拉特現在雖然人心思異,但對於清國還是有一定的戒備心,清國的旗幟他們不認識,也不認同,而打輝特部的旗幟,比較方便招撫衛拉特民眾,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效果。乾隆帝想了想,認為一切應以征服衛拉特大局為重,旗幟之事,也就準阿穆爾所奏。
乾隆還是有些不放心,特別曉喻前線:“有阿穆爾薩納、車淩族屬,欲行內附者,朕一體施恩。其餘有眾,如謂達瓦齊既弒其主,又絕其嗣,思念大義,不甘為彼臣僕,慕朕德化,抒誠來降者,朕亦一體撫恤,使居原遊牧處,不令他徙。總之先來者先受朕恩,後來者後蒙朕惠。”
轉官話為白話:即達瓦齊已經眾叛親離,大家快來投誠吧,投誠即有賞,先到先得。
阿穆爾打著輝特部的旗幟,清軍一路宣揚著招撫政策。這讓久經戰亂,困苦潦倒的民眾紛紛投靠了阿穆爾。西路軍兵不血刃來到了烏魯木齊東北郊,與瑪賚哈什2萬軍對峙。
西路軍統帥班第見瑪賚哈什軍容嚴整,布陣妥當,心中有些猶豫。4萬人對2萬人,按說是穩贏的,不過班第有他自己的顧慮。眼下西路軍雖然氣勢洶洶,外表看似強大無比,實則內部間有嫌隙。首先,西路軍構成成分複雜,有喀爾喀蒙古兵,有索倫兵,還有綠營兵,就是骨幹的八旗兵,也分作常年駐防邊疆的勁旅八旗和京中紈絝八旗,如今又加入了阿穆爾的衛拉特兵,兵種眾多,協調一致就是個難題。其次,各個兵種間戰力不一致,彼此之間也多有看法。八旗兵自視甚高,看不起所有其他兵,然而多年養尊處優,八旗兵戰力實則大不如前,尤其是京中來的八旗兵,他們有些人來到前線甚至還帶著鳥籠、蛐蛐來,因此其他營的兵隱隱也看不起八旗兵。除此之外,其他各營之間之間也是常有齟齬,班第光是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很是花了他一番精力。
班第想法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與瑪賚哈什打消耗戰,正好對方補給不如己方寬裕。班第心中甚至暗暗希望已經取勝的北路軍盡快南下,攻取博爾塔拉後以減輕己方壓力,他甚至希望北路軍派兵來增援自己。
班第逡巡不進的態度,讓阿穆爾心中冷笑不已。他提醒班第,說如今北路軍已經大破哈斯巴紮爾,正在高歌猛進,如果西路軍沒有任何建樹,怕是到時候在乾隆那裡不好交代,更重要的是,對於前線將領來說,克敵制勝是升官發財的不二法門,如今征服衛拉特在即,他問班第願意將此不世大功拱手讓與北路軍統帥永常麼。
阿穆爾的一番話,說到多年駐守邊疆的班第心坎裡了,他於是聽取了阿穆爾的建議,出兵與瑪賚哈什決戰。
班第久聞阿穆爾能徵慣戰,且戰場上詭計多端,他問這仗該如何打。
阿穆爾淡定的說道:“‘倍則力戰之’,我們只需與瑪賚哈什正面決戰即可。”
班第有些猶豫,他認為這樣即便戰勝了,損失也不小。
阿穆爾淡淡的說道:“瑪賚哈什損失會更大。他們佔據天時地利,我們只能力戰取勝,沒有投機取巧的辦法。”
班第覺得還是不妥,還想說什麼,想想又沒必要,於是召集來眾將,商議出兵事宜。
瑪賚哈什沒有想到清軍會強攻己方大營。
“清軍不要命了麼!”瑪賚哈什罵道。同時一邊組織人守營,一邊派遣騎兵出營與敵軍對壘。
“清軍炮彈、弓箭都不要錢麼!”瑪賚哈什罵道。看著漫天飛舞的像蝗蟲群一般的弓箭,間雜著紅衣大炮發射出來的彈丸,像這樣不計損失的進攻方式,他第一次見。
“阿穆爾死毬了麼!哪有這麼打仗的!”瑪賚哈什組織軍士撤退,放棄了大營。留在大營的,是6千餘具衛拉特士兵屍體,及8千具清軍屍體。
瑪賚哈什率軍剛修整完畢,清軍複至。清軍以8千人為一組,分三組,與瑪賚哈什展開了車輪戰。
雖然瑪賚哈什每次都擊退了清軍,但他自己這邊也損失不小。三天晝夜不息的戰鬥,讓瑪賚哈什軍士疲憊不堪,加之後勤補給匱乏,士兵們個個都面露菜色。瑪賚哈什清點軍隊,決定退軍,先避清軍鋒芒,修整後再戰。
瑪賚哈什、呼格吉勒、達什達瓦帶著8千殘兵,退回烏魯木齊,那裡有土爾扈特建立的營寨,可以藉此再抵禦一段時間。同時,他一併修書一封,發往伊犁,請求增援。
清軍這邊3萬兵,不給瑪賚哈什喘息之機,迅速的向烏魯木齊撲殺去。
阿穆爾使了個心眼,作戰時帶著4千輝特部兵虛與委蛇,看似沖鋒陷陣幾進幾出打的十分熱鬧,實則遊走於敵陣間隙,並未與瑪賚哈什接硬戰,故而4千輝特部士兵幾乎沒什麼損失。
這仗打的莫名其妙。還莫名其妙的損失1萬多軍力,瑪賚哈什自覺十分憋屈。他自小與阿穆爾不睦,加之部落間的沖突,二者更是勢同水火,此番自己敗象顯露,更是讓他覺得心有不甘。
“狗仗人勢的東西!戰場上一對一碰見他,看我不一刀剁了他!”瑪賚哈什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