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捱打可不是「桃都」的性格。
彷彿兩條蛟龍角力,你來我往,時而飛劍挺進,時而劫雷下壓,金丹時刻緊跟飛劍,也是上下沉浮。
等到第二道雷劫結束,飛劍已經上浮了一丈有餘。
等到第三道劫雷結束,程心瞻眼裡逐漸浮現出喜意,仔細看那團離散的劍光,在劫雷沖刷之下,赫然露出了一個赤金色的劍尖!
他能感受得到,這一點被劫雷活生生鍛打出來的劍尖比「桃都」原本的劍尖還要鋒銳!
「桃都」從來沒讓程心瞻失望過,此刻,他自然也要藉著飛劍神威來把魂靈煉成元神!
何為元神?
夫元神者,造化之樞機也,煉三魂七魄成就混元真性,始開仙凡之懸隔。
道藏裡說,人之命始於父母精血,在母胎中孕育,隨後有一點先天祖炁在命胎中萌發,這是人之性。
人從母胎中誕生後,接觸後天養分,命胎長大成人,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一一俱全,性炁則分化為三魂七魄,各司其職,於是人就能走能跳,能思能辨。
然而命實性虛,魂魄如風中燭火,雖存乎體內,終囿於形骸。
凡人尚可強身健體以壯命,但魂魄飄渺卻是不可捉摸。
當凡人踏入修行之路後,就把對人之命的修行叫養生,把對人之性的修行叫養性。
這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又叫性命雙修。
不過真正說來,定調仙凡之差的,還得是修性。
修性就是修元神。
如何把魂魄修成元神,各家各派的煉法都不一樣,由此還誕生了一個專修元神的法統,也就是元神道。
他們認為命都可以不必修,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修性上,以元神飛昇。
也即所謂:元神出遊駕九龍,上窮碧落下黃泉。
元神道宣揚:凡胎未脫者,縱有移山倒海之能,也只是一介守屍鬼罷了。而得證元神者,雖棄肉身皮囊,猶存浩蕩真靈,離形而去後,以元神遊八極而御六氣,可謂大逍遙。
元神道自古以來仙人出了不少,其法統教義自然有可取之處。不過對元神的註解和修煉有百家之言、萬般法門,這元神道也不過其中之一罷了。
所謂有形之物謂之陰,無形之物謂之陽,是故命陰性陽,所以元神也叫陽神。
然而陰陽無限可分,在陰命之中,血有形為陰,氣無形為陽,陰血裡又以心血為陽,腎血為陰。同樣的,陽性也可分,也即為陽魂陰魄。
各家各派對元神的修煉差異就在這陰陽取捨上。
元神道要捨棄陰身,只留陽性,把三魂七魄融為一體,成就元神。純陽道雖然不捨棄肉身,但對陽性的修煉要更徹底些,把陰魄都給煉化掉,只留三魂合一,成就元神。
這兩派是元神修煉的主流,很多人不願意捨棄肉身,但還是參照元神道熔鍊三魂七魄,很多人沒有完善的純陽法門,但也選擇煉掉七魄。
因為這是積弱成強。
將魂魄的力量匯聚到一起,才能引發陽性的昇華。
這帶來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在鬥法的時候,可以藉助強大的元神力量進行攻伐。同時,沒了分散的三魂七魄,供敵人攻擊的弱點也少了。
這世上有太多讓人失魂落魄的法術法寶,要是將魂魄合煉成元神,原本可以單獨對某一魂某一魄奏效的法術,現在需要面對的就是一個凝實的元神。
這自然是大有好處。
然而,程心瞻既不想修元神道,也不想修純陽道,他更傾向於內丹道和存神道的教義。
人體如寶藏,如天地,一應氣血、骨骸、器官、竅穴、魂魄等等,都有先天神性,都有後天功效,都對應著自然大天地,都有存在的意義,何必要去甲留乙,分割陰陽呢?
所以他的想法是:七魄與一應內景神均為將,掌肉身,歸於陰;三魂為帥,統管性命,歸於陽。而三魂各司其職,為先天之數,所以程心瞻不擇、不去、不融。
是故:留存七魄分煉三魂,成就三道元神。
這就是程心瞻給自己選定的養性之路。
雖然如此一來,每道元神的力量勢必比不上將魂魄熔鍊為一體的,但凡事有得必有失,萬事萬物必然難以十全十美,這是程心瞻願意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