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要近百兩銀子,劉衍不由猶豫了一下,不過有了肥皂積財的路子後,劉衍對於銀子的花費己不會那麼吝嗇,他一咬牙道:“好,就依你,你要什麼花費只管與我說,不過有言在先,若是水車出了問題,我可是不給錢的。”
工匠頭人傲然道:“大人只管放心,若是水車出了問題,老漢等分文不取。”
劉衍見狀也不禁笑了笑,說道:“既然如此,那你們就開始幹吧,錢糧不是問題,只要修建的好,將來我這大盤墩有的是修建活計,到時候都是你們的。”
那夥工匠聞言喜出望外,工匠頭人更是拍著胸脯保證,四天之後便可以將大水車打造出來。
經過劉衍的拍板決定後,這幫工匠便開始熱火朝天地幹起來,設計圖紙,準備材料。
劉衍提供了他們所需的材料與人力,特別是那製做水車轉軸的木料,所需要一種粗長耐磨的硬木,劉衍最後還是透過王炆鎮,從王家莊那邊買了幾根粗長的老木料,花了他不少銀子。
有了這種硬木,又要開始製做水車輪葉,同樣需要大批的人力材料,劉衍調動了大盤墩的男女,只是提供給工匠頭人支配,那些工匠也是全部上陣,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
那工匠頭人在製做水車的同時,同時派出了幾個年輕的工匠,到西通渠連線南河的交匯處去,以便選取安裝水車的位置。同時沿著水車靠河一帶,還需要用石料砌出一個深深的水槽,這些,僅靠那幾個工匠是忙不過來的,劉衍都是提供人力幫忙。
在忙著建江南大水車的同時,劉衍同時要求工匠頭人抽出匠工,為自己開始造那種灌井使用的水車,暫時造五架左右。這灌井當然不可能用人力提水,必需建水車引水,而且還需要使用畜力,到時劉衍又要去買幾頭騾子了。
這種灌井水車的難度比大水車小得多,只用了兩天時間,那五架灌井水車也是造好了。
劉衍看過這種灌井水車,其實算是一種改進型的龍骨水車,造價在十餘兩,引水後最大極限可以灌田二十餘畝。
劉衍其實心中有一種更高效率的引水水車,那便是後世的管鏈水車,又稱“解放式水車”,由機架、錐形齒輪、鏈輪、鏈條、圓皮錢、水管和牽引杆等組成,同樣由畜力帶動。
不過這種水車技術含量大,那齒輪、鏈輪、鏈條幾部分就非常難造,而且需要鐵料多,耗費大,還是用這種大明灌井水車慢慢引吧。
隨後劉衍便想起了墩內水井之事,於是便讓工匠頭人再派人去大盤墩內,看看能不能打一口水井。
經過兩名工匠的勘查,最終在大盤墩外面,大門東側十幾步的一處窪地定了下來,隨後便開始取土打井。
為保護水井,劉衍不但要求全井以磚井所砌,還要在上面建井亭以蔽風雨,又在井旁設轆轤以便提水。那些工匠都是一一答應下來。
其實論起灌溉,最好的辦法還是修渠建池。在大明太平年節,北地一些村莊,除了水渠外,幾乎每村每堡都有一個到二個水池,用於解決人畜日常用水,甚至是生活用水。
不過建渠修池用費多,工程大,就算開鑿一個村莊用水的水池,有時甚至要修造幾年,耗資幾千兩銀子才能完成,而且每年的清淤淘池都不是筆小數目。
一想到這裡,劉衍便什麼心思都沒了,還是井灌投資小,收益大,慢慢挖井建水車吧。
經過努力,四天後,這架江南大水車終於造好,體型龐大,高達十餘米,豎立在河槽邊顯得非常的壯觀。
當這天水車開動時,河邊可說是人山人海,不但大盤墩的軍戶們傾巢出動,就是附近的火路墩、屯堡,甚至是王家莊的軍民都是聞風趕來觀看。
在眾人的屏氣斂息中,幾個工匠將河槽邊的閘門抽開,立時水車的篾織輪葉在河水的衝擊下慢慢轉動起來,龐大的水車越轉越快,嘩嘩的聲響,輪葉上的竹筒不斷將水倒入岸邊的西通渠中,河水便不斷向前流去。
一片歡呼中,以工匠頭人為首的一幫工匠都是感慨,有幾人還雙目含滿淚花。或許這架江南大水車是他們這輩子最出色的作品了。
此後,這架大水車便成為大盤墩的一個奇觀,往後人談到大盤墩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架大水車。
緊接著又過了兩天,大盤墩外的水井也打成了,這種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當然也跟劉衍灑下銀子有關,所有的用磚都是直接採買,而不是就地燒製,這就省去了一大半的時間。
該井深約十餘丈,井水較淺水質較好,井底鋪以細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圍以碎石。當第一桶水拉上來時,一時間周邊圍觀的軍戶們歡聲雷動,再品嚐一下,井水清洌甘甜,遠遠甲於他堡。
眾軍戶們喜笑顏開,特別是一些加入軍戶的外地流民們,很多人曾一輩子困於飲水之苦,見到這麼好的水,許多人都是流下淚來。
人群中,劉衍自然是非常高興,在回到大盤墩後,他慷慨地支付了那幫工匠們的工錢
就在這時劉衍接到王炆鎮派人來的緊急通知,防守官章海林大人,今日將來大盤墩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