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盤墩內人口不斷增加,此時一百多人聚集在墩內,已經是居住不開了,就連墩外的地窩子也修建了不少,以至於軍戶們在耕種比較忙的時候,為了抓緊時間趕農時,大部分軍戶甚至都直接睡在田間地頭,也不願意再趕回墩內住在擁擠、簡陋的地窩子裡面。
此時的大盤墩內就比較空了,於是劉衍便準備開始修建屯堡,並且將大盤墩改名為大盤堡。
四月底,劉衍命陳勳帶人去王家莊與夏河寨前千戶所,儘快招募一些泥水土木工匠來,準備建堡。
三天後的傍晚,陳勳等人便回來了,還帶回了七、八個衣衫襤褸的工匠。陳勳己經與這些工匠商談好了,工錢方面,除了每日的食宿外,需每日給銀一分,劉衍答應了他們。
這些工匠見劉衍答應,都是喜形於色,這段時日的飯食終於有下落了。
劉衍與這些工匠交談了一番,得知他們這些人都是世代匠戶,己經參加過諸多城堡的修建,都是很有經驗的工匠。建設規劃大盤堡,其實對他們來是輕車熟路的事。
於是劉衍便叫來了張義,讓張義負責與這些工匠對接。這些工匠在大盤堡周邊轉了幾天後,他們很快便拿出屯堡的設計平面圖,包括堡內街道的劃分、水井的位置、廟宇的位置及各處宅院的位置,還有將來堡牆、堡門及堡牆上的垛口、射口等防衛設施都有。
劉衍看了一番,只見這平面圖畫的有些簡約,並不是後世那種建築圖紙的樣式,不過也足夠清晰明白,各處具體的尺寸也都有標明,也算得上嚴謹二字。
在屯堡的選址上,這些工匠的意見也與劉衍相合,都是決定緊沿大盤堡南向修建堡壘,一來這樣防守更有依託,二來那大盤堡原來是修建在一個隆起的小丘上,地勢從高到低,有利於城堡的排水,以防未來雨澇積水之患。
圖紙畫好了,選址也不是問題,關鍵是修建城堡的成本錢糧。
劉衍曾經看過一份明末的史料,上面便有大明各地修建城堡、城池的記載。
資料中便有盧象升的計算資料在內:在大明,修建一個火路墩需要銀二百兩,修建一個樓臺需要銀六百兩,修建一座周長一里多的小型城堡需要銀七百多兩,糧六百多石。那些匠戶的計算大致也是如此。
劉衍未來的大盤堡,規劃中周長也就在一里多,雖然劉衍現在有肥皂工坊的支援,可以拿出七、八百兩銀子,但是也不能將所有的資金都放到建堡上面來,劉衍下一步的計劃中還有許多要用到錢糧的地方,比如擴充墩軍兵力,操練人馬、打造兵器等等,這些都是極度消耗錢糧的事項。
所以即便劉衍此時有些銀子,也只能先建一些城堡的主體設施,細節從簡再從簡,未來慢慢考慮完善就是,省下的錢糧還要投到別處去。
劉衍其實很想將大盤堡修建成稜堡式樣,那樣防守更加堅固,可惜這種花費是驚人的,劉衍暫時也沒那個財力,只能將來再看了。幸好建堡土地不要錢,這樣就省了許多。
此時大明一般軍堡的主體是城內的營房、糧倉、草料場、武庫、馬場,這些設施墩內現在都已經有了,但是建堡的時候也要推到重來,畢竟這些原有的設施位置不對,而且也太過陳舊、狹小了。
建堡的設施還要再加上外面的堡牆、城門、甕城、角樓、護城河等,各地屯堡基本上也是如此。不過以劉衍能分派到建堡上面的資金來看,只能營房與堡牆先建,餘者慢慢說吧。在劉衍決定後,很快的,那些匠戶忙活起來。
首先的,在大盤堡南向的幾十畝地中,這些工匠熟練的劃出幾十份的宅基地,並分出出行道路與三條主要街道。
這些宅基地份數肯定不夠現有軍戶分的,但是這也不難解決,劉衍觀察之後發現,每一份宅基地的面積都不算小,足以容納兩、三戶人家居住了,到時候建堡的時候將房屋修建得多一些、密一些就好,完全可以容納下現有的所有軍戶。
隨後在正西面的中軸線盡端,匠戶們還第一時間劃出一座廟宇的位置,夏河寨前千戶所當地軍民一般稱這個位置的廟為“正王廟”。然後街的交叉處又劃出一塊地方,未來將在這裡興建“馬王廟”,一個高高的戲臺也將建在這裡,戲臺對面還將興建“老爺廟”,此外在城的南端也將興建一個“娘娘廟”。
除此外,在屯堡的東面地方,還要留出幾塊地修建未來彰表軍功的廟祠,如旗壽廟、顯忠祠、褒忠祠等,這些也都是此時衛所屯堡的慣例。另外各條街的主街街心上,還將留出地方興建各樣市坊與牌坊。
這種規劃都是當時大明各地軍堡、民堡的常規佈局,劉衍自然不可能擅改,他也改不來,老實說劉衍後世就對建築一竅不通。
而對於這些匠戶們第一時間劃出各色廟宇的修建地方,劉衍也表示理解,畢竟這些廟宇都是此時軍戶們的精神食糧。這個世界娛樂貧乏,普通的百姓、軍戶除了拜廟看戲,還能有什麼娛樂?當然那些達官貴人、皇族士紳不算,那些大人物自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不過卻與劉衍和眾軍戶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