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七章 火器匠人

不過鳥銃製造的工藝複雜,對制銃工匠的手藝要求頗高,因此要找一些好的工匠來。如果堡內有製造鳥銃的工匠,以後三眼銃劉衍將慢慢不再使用。

至於明末的迅雷銃、魯密銃等神兵利器,劉衍也想要裝備,但是這些火銃的製作工藝複雜,製造成本太高,更為重要的是會製作這兩種火銃的工匠很少,堪比大熊貓,劉衍無法實現量產,也只能放棄了。

這幾天劉衍梳理了將來裝備的種類之後,便開始著眼於實際。此時劉衍知道王家莊內有一批匠戶,這些人世代都是打製兵器的,想必內中有人會製造鳥銃,於是劉衍派王越前往,希望王炆鎮能給調撥一些工匠過來。

劉衍準備兵器訓練軍卒,王越、陳勳幾人當然雙手贊同,只有王越對劉衍準備打製鳥銃有些疑惑,不過他沒說什麼,領了劉衍的任務後就往王家莊而去。而陳勳聽聞之後,則是喜上眉梢,逢人便說劉衍有眼光,知道火器的厲害之處。幾天後王越回來,帶回了六、七個工匠,其中一個還是匠頭,聽他言自己精通鳥銃的打製。

兩天之後,幾個匠戶跟著王越來到了大盤堡,只見這幾人站在劉衍的面前,無不是粗手粗腳、滿面風霜,幾人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一通趕路下來,都已經熱得汗流浹背。

劉衍便讓王越帶幾人去打桶井水來,讓幾人喝口水。等他們緩過氣來後,劉衍才招他們進屋說話。

幾人之中有個領頭的,便是匠頭,是幾人之中手藝最高超的一個,名叫譚曉大,今年剛剛三十歲,身材甚是粗壯,不過臉上卻是神情精明,劉衍便開口問他會不會打製鳥銃。

譚曉大道:“回大人,不是小的誇口,當年小的在靈山衛城軍器局中,論起打製兵器火銃,那也是數一數二,就算到了王家莊之後,這手上的技藝也沒有落下。”

劉衍看他臉上似在回憶,神情又是驕傲又是痛恨,他原來是在靈山衛城,最後怎麼會跑到這王家莊來?不過這不是劉衍關心的,他只是順口問了他些製造鳥銃的知識。

譚曉大一一答了:“啟稟大人,這打造鳥銃,以六斤為妙,只是耗鐵甚多,四十斤毛鐵,最後只煉到七、八斤精鐵,所費不小。”

根據譚曉大的估算,加上鐵價、炭價,以及工匠的工錢食糧,還有其它的耗費等等,一根鳥銃的成本在三到五兩,這還不算相配套的火藥和彈丸,可見裝備火器所需不是一筆小數目。

劉衍點了點頭,他曾看過歷史上相關記載,這譚曉大的估算跟他差不多,這也倒是個實誠的人。

不過劉衍只關心鳥銃的質量,歷史上很多明軍使用鳥銃炸膛,造成軍士對使用鳥銃有一種畏懼,劉衍不能拿自己部下的生命去開玩笑。

對劉衍的憂慮,譚曉大說道:“啟稟大人,鳥銃之所以炸損,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們在製造時取巧,粗細薄厚不均,特別是在銃管的焊接上,許多工匠技藝不足,造成鳥銃炸鏜。不過小的所打造的鳥銃自然不存在這些問題,只要大人能提供充足的材料,小的便可以為大人造出精良的火銃來。”

劉衍點了點頭,他當然不可能憑譚曉大一面之詞便放心於他,歷史上大明對鳥銃的質量要求其實很嚴格,不論工部還是各地衛所的軍械局,他們造出的軍器都要註明某部、某衛、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樣,事後還需造冊,以便隨時查考。

不過就算有這麼多的嚴格規定,大明軍器的質量卻是有目共睹,可見沒有嚴格的執行力,再最佳化、嚴格的規定也是白紙一張,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當然,大明軍器質量之所以低下,也跟官場的腐~敗與糟糕的匠戶制度有關,這事劉衍當然沒有必要提。

劉衍說道:“譚匠頭你這樣說是最好不過的,不過我們還須立下規矩:今後你們便留在堡內,每月食糧工錢不會少於你,今後你們每造出一杆合格的鳥銃,我都會給你們額外的獎勵,如果打造出的鳥銃不合格,便要扣去你們相應月糧以充材料耗損,如有造成軍士損傷,我還要加以處罰。如何?

譚曉大一咬牙,大聲說道:“好,就依大人這麼說。”

譚曉大來靖邊堡之前,己聽王越將這裡吹得天花亂墜,說只要到了靖邊堡,肯定會每日衣食充足,天天吃飽,眼下他們這些工匠在王家莊每日飢寒交迫,這年景能找個吃飽飯的地方不易,譚曉大相信自己的技藝定會讓劉衍信服。

這事就這麼定下來,以後譚曉大幾人就留在靖邊堡內了,劉衍忽然想起一事,說道:“對了,譚匠頭,除了火繩引燃的鳥銃外,你們可會製造那種轉輪火銃或是擊發火銃?”

劉衍將自己說的那兩種火銃大致描繪了一番,他說的便是歷史上的轉輪式燧發槍與擊發式燧發槍,如果可以一步到位就好了。

那轉輪燧發槍約出現在後世十六世紀中後期,是用齒輪發條摩擦燧石生火而點燃火藥。那擊發式燧發槍則是出現在後世十七世紀初中期,由擊錘撞擊燧石起火,在今後的幾百年中非常流行。劉衍自然也想擁有這樣的利器。

譚曉大眉頭緊鎖想了半天,他雖然奇怪劉衍怎麼會想到這樣的鳥銃,不過他最後還是搖了搖頭,道:“慚愧,大人所說火器,小的實在不知,還要仔細思量才是。”

劉衍點了點頭,王家莊畢竟是個小地方,也不可能出現多麼高深的火器人才,是自己心急了,此事以後再說好了。

隨後譚曉大幾人被安排下去,劉衍給他們三間居房,還為他們專門選定了一個場所作為兵器作坊,就在肥皂工坊的一側不遠。譚曉大幾人歡喜地去了,一路上還好奇地打量這處新建屯堡。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