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七章 視察火器督造處

第二天,劉衍一大早便來到了火器督造處,譚曉大早早的等在門口,還特意帶上了趙昚一起。

在火器督造處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譚曉大等十幾個工匠,經過這段時間的不斷招募,以及劉衍與王炆鎮的支援,現在火器督造處已經有匠戶二十餘戶,工匠正丁四十餘人,有好幾對匠戶父子,兄弟同在兵甲坊工作的。

另外為了補充火器督造處的人手,劉衍還專門從大盤堡內調集了五十多名壯婦協助,現在這邊人手已經是不缺了。

後來為了製作定裝紙殼彈,劉衍除了從匠戶中選派了一些老弱男子及婦女外,還從堡內選取了一些老弱及婦女前來幫忙。算起來,連上工匠,連上普通工人,現在的火器督造處已經有一百餘人在勞作。

劉衍在譚曉大和趙昚的陪同下,開始了這次視察。

從火藥坊、兵甲坊,再到火器坊,劉衍一路看來,又有譚曉大的解說和介紹,只見這些匠戶技藝大多父子相傳,在招收學徒時規定也非常嚴格,那些熟練的匠戶正丁們,大多有自己單獨的爐箱砧座位置,平日除了一些關鍵的部位外,器械大多是讓自家的子弟學徒們打製,他們則最後把關。

劉衍對武器的質量要求嚴格,反應到譚曉大頭上,他也是對工匠們的要求極高,每件出爐的武器都有編號,出了問題,可以輕鬆地找到打製工匠及管事頭上。對譚曉大現在來說,劉衍對他器重,每打製一批的武器,他都有相關的獎勵,在大盤堡內,他算是高收入的人員了,就算是陳勳、王越等幾個小旗官都不如譚曉大收入高,他可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劉衍等人在火器督造處內看了一陣,只見裡面叮叮噹噹的,各處工坊的工匠們正幹得熱火朝天,勞動的積極性非常高,與其他衛所的工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衍看得仔細,每個鐵工前都有砧座,錘子,鉗子,爐箱等裝置。木工裝置則簡單一些,也就是斧頭,鋸子,刨子,鑿子等物。

在兵甲坊的旁邊,有鳥銃的組裝房,在鳥銃的幾全部位製作好後,就放在這裡組裝,在這裡,擺著眾多簡易的銃床等物,由譚曉大領著一些工匠親自負責。在組裝房的另一邊,還有刀槍盔甲等武器的組裝。由於技藝含量低,很多老弱及婦女己經可以勝任工作。成品後,由譚曉大簽收,集體送入庫房內。

在組裝房的旁邊,又有一個大屋,在這裡,清一色都是老弱男子及婦女,只有一些工匠在負責巡視及監督。

這些工人們在這裡製作火繩,那些火繩都是麻繩或是捻緊的布條,放在某種溶液中浸泡晾乾製成,作戰時可以緩慢地燃燒。

在新建的定裝紙殼彈的院子裡,由一些婦人在仔細秤妥火藥,裡面放了定量的火藥及彈丸,然後一些人包裝,每五十根一箱,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

因為劉衍制定的規則合理,做出來的產品質量如何直接關乎到眾人的獎勵工錢,所以這些工匠們都在埋頭苦幹,在劉衍進來時,他們都顧不得看上一眼。

“走,我想再看看鳥銃的組裝流程。”

譚曉大急忙引領:“甲長這邊請。”

在劉衍等人來到火器坊的時候,當即看到一個粗壯的中年漢子圍著皮裙,正在組裝一杆鳥銃。

劉衍便示意眾人不要說話打攪,然後便饒有興趣的站在一邊觀看。

只見那漢子咬牙切齒的將一顆螺釘旋入那鏡管尾部的陰螺紋內。這螺釘旋進鏡尾有閉氣的作用,如果軍士要清刷統管內壁,也可以將螺釘旋出。然後便又是一系列的操作,那漢子只用了一炷香的時間,便組裝出一杆嶄新的鳥銃。

在劉衍笑著與那漢子打招呼的時候,他還滿意地看著手上這門烏黑厚實的鳥銃,神情中就象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一般。

隨後那個漢子見到竟然是劉衍來了,這才慌忙過來行禮,劉衍也向那漢子問了一些關於鳥銃組裝的問題,那漢子也是一一回答不提。

劉衍等人巡視了一圈之後,便對譚曉大說道:“好了,現在我看火器督造處的生產也步入正軌了,咱們去署房歇一會兒,說些事情。”

譚曉大恭敬的將劉衍領到了自己辦公的署房內,並讓人快些上茶倒水。趙昚也一併跟了過來,恭恭敬敬的站在譚曉大的身旁。

其實今天劉衍來找譚曉大,除了看看火器督造處的生產情況,還有別的想法,比如打製一些手榴彈與地雷,還有火炮等。

按照劉衍瞭解的史料來看,原始版的地雷早在大明初年就已經廣泛使用,一點也不稀奇。在嘉靖年間時,三邊總督曾銳就在陝西製造了許多地雷,使邊地的蒙古人吃了很多苦頭。不過那地雷需要使用一種鋼輪的火裝置,就不知道譚曉大手下有沒有這樣的打製人才。

還有手榴彈,以大明的技術,製造引信應該不是問題,不過黑火藥威力較手榴彈要做的很大才有足夠威力,七、八斤重的手榴彈扔不到很遠,炸不到敵人,炸到自己人的可能性很大,野戰效果不過在守城中還是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