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才

“今日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人才,本公決定面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徵召人才,技術、農事、百工、史學、天文地理,只要是有過人之處者,都可以前往當地道、府、縣衙門報名,由官府支付路費,或者是派人護送,前來京城!”

眾人聞言都是大吃一驚,吏部尚書王炆鎮擔憂的說道:“閣老的意思是,這些人只要到了北京城,透過了朝廷的選拔、考核,就能入朝為官,而不需要考取科舉功名了?此事恐怕阻力會非常大,閣老是不是再三思一下?”

劉衍笑著說道:“本公可沒說讓他麼入朝為官,而是要將經過考核、選拔的各種人才,全部安排到北直隸、山東各府的新式學校中任教,向眾多學生傳授自己的一技之長,讓我大明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舉!”

另外劉衍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鼓勵到時候徵召的人才出書立說,如此可以讓許多原本泯滅於歷史中的技術,能夠真正的傳承下去,這也是大明帝國實力的一個體現。

眾人聞言便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

,無非就是花費一些錢糧,然後就有極大的可能收穫大量的各類人才。

只有財政部尚書嶽明笑著說道:“凡是大才,都免不了心高氣傲,也不一定會聽從朝廷的號召,看來就要在錢糧和名利上做文章了。”

劉衍說道:“說的沒錯!除了給眾人發放路費之外,只要被朝廷聘用為新式學校的先生,每月的俸祿和待遇,可以比照文官正三品發放,另外可以出門見官不拜,擁有等同於秀才的地位!”

眾人倒吸了一口氣,劉衍的力度可是夠大的。

隨即劉衍便與眾人商議了一下具體的細節,另外劉衍還拿出了一份名單,對王炆鎮說道:“此事以吏部為主,這份名單上的人,必須全部到京參加選拔!”

王炆鎮急忙接過名單,上面記載了十幾位人才,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聞名明末的科技奇才宋應星,他編寫的《天工開物》總結了大明帝國兩百多年手工業和農業的諸多先進技術,甚至許多技術到了後世鴉片戰爭的時候,滿清都沒有掌握。

這本《天工開物》也被稱為“中國十七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即便是到了後世近代,也被西方各國爭相翻譯,

萬曆四十三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

鄉試的成功

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

萬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時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與江西其他考生齊會京師,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宋應星遂絕科舉之念。

到了崇禎四年,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迴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教授生員,是未入流的教職人員。

崇禎十一年,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

崇禎十三年,宋應星任期未滿,辭官歸裡。

崇禎十六年,宋應星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府。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沒有,官員多出走。宋應星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

劉衍估計,現在宋應星應該就在亳州苦哈哈的忙活著,於是說道:“亳州知府宋應星本身就是五品官身,直接將其提拔為民政部主事,負責編寫新式教材,在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新式學校推廣。”

王炆鎮急忙答應下來。

此外在劉衍的這份名單中,還有一

人名叫張璐,此人早年習儒,在明末戰亂時期,曾隱居於洞庭山中十餘載,專心鑽研醫術。

張璐的學習態度非常認真,自少壯至老年業醫六十餘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認真做學問,沒有半分的懈怠,故一生著述頗多。

張璐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傷寒兼證析義》、《張氏醫通》、《千金方衍義》、《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醫書,即便是在後世,也是中醫學著必學的經典著作。

在歷史上,張璐晚年回到蘇州故里,開醫館,濟蒼生,曰張氏醫館,去世後,傳承至其子張登、張倬,乾隆四年,由揚州八怪鄭板橋為張氏醫館題寫碑匾曰蘇軒堂。這些都是後話。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成就,讓張璐與喻昌、吳謙齊名,被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醫家之一。

只是劉衍算了算,自己沒記錯的話,張璐是公元1617年生人,到今年張璐才只有二十六、七歲而已,雖然也是地方上有名的名醫了,可是一身的成就,卻並沒有到位。

所以對於張璐,劉衍指示道:“這個張璐可以先放到山東一個府的醫館歷練,如果可用,可以慢慢提拔起來。”

衛生部尚書鮑學鎮抱拳說道:“閣老放心,屬下自會關注此人,就先讓這個張璐到濟南府城的醫館坐館吧。”

劉衍點頭贊同。

這份名單中剩下的不少人才,王炆鎮一一過目,劉衍記憶

深刻的,便一一提點了一番,隨後又根據名單上人才擅長的方面,交代給十三尚書去關注、扶持。

此事商議妥當之後,陳新甲便挑起了話題,說道:“閣老,參謀部聯合各位尚書在兩京一十三省推行新政,目前只有北直隸和山東不打折扣的落實到位了,其餘各道、府、縣,完全就是敷衍了事,甚至是直接不予理會,朝廷必須要有所應對了!”

劉衍臉上的笑容隨即消失,冷聲說道:“既然如此,那咱們就奏請陛下頒佈詔令吧!”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