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官署。
劉衍聽完了宋應星的稟報,沉思了一會兒,然後問道:“民政部尚書趙民怎麼說?”
“啟稟閣老,趙部堂覺得下官之見,有些道理,只是拿不準主意,便讓下官過來向閣老稟報一番。”
劉衍搖了搖頭,這個趙民還是太謹慎了。
其實宋應星想到的湊足各地新式學習教書先生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集中突擊培訓。
先從各地招募大量沒有考上功名的書生,以新式教材對這些書生進行“填鴨”式的培訓,然後在短期內讓他們熟悉新式教育的過程,以及想要得到的結果,如此便可以派到各地去上崗了。
至於這些書生能否理會其中的含義,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新式學校教書先生,宋應星都是不關心的。
眼下最為關鍵的,便是在全國範圍內搭建起新式的教育體系,先將架子搭建起來,讓這個新式教育體系正常運轉,然後再逐步進行微調。
劉衍心中對於這個辦法還是非常贊同的,其實宋應星的辦法,與後世那個紅色政權掃盲的辦法如出一轍。先集中突擊培訓出大量的所謂老師,這些老師甚至有的人本身就是文盲,只不過透過死記硬背,將大量的生字形狀背了下來,在寫字的時候,就好像是畫畫一般,只能認出一個大概,知道大概的讀音而已。
即便是這樣的老師,也依然可以上崗,只是因為後世那個時候,全國上下認字的人太少了,只能趕鴨子上架,一遍一遍、一輪一輪的掃盲,最後才將全國的文盲人數大幅度的降了下來。
而現在劉衍面對的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整個大明上下,能夠熟練教授各種新式課程的先生非常少,如今要在全國推廣新式教育,就必須要將教書先生擴大化,哪怕其本人對新式教育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兩眼一抹黑,只要是能認字,能夠照本宣科,甚至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照著書本念,那就可以了!
其實華夏自古的教育體系就是“填鴨式”的方法,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死記硬背,不理解可以,不認同可以,不明白也可以,先記下來,等到將來年紀增長、閱歷增長、學問增長之後,便能夠自然而然的融會貫通,以前許多想不明白的道理,到了一定年紀自然就明白了。
就好像後世所說的那樣:年輕時候射出的一顆子彈,正中多年後自己的眉心!
於是劉衍對宋應星說道:“宋侍郎的這個辦法,本公看可以推行。只是在選取教書先生的時候,一定要對其進行甄別,凡是不贊同新政者,不管學問如何,一律都不得任用。”
宋應星見劉衍答應了下來,心中大喜,當即抱拳說道:“閣老放心,此時下官親自盯著。”
開始劉衍是任命宋應星為民政部主事,暫時主管教育司。宋應星上任之後,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將新式學習的各種教材重新整理了一遍,還填補了農事、手工業等類別教材的空白。
劉衍聞訊大喜,直接下令將宋應星從民政部主事提拔為侍郎,仍舊主管教育司。
而此時隨著新政的全面鋪開,民政部也對新式教育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時新式教育體系自下而上分為縣學、府學(直隸州學)、道學(各省)三級,縣學為啟蒙基礎,相當於後世小學、初中階段,府學及直隸州學相當於高中階段,已經有一定的選拔性質了。
道學相當於後世的大學階段,已經是研究各種學問、各類技術的所在。
而按照具體新式學校教授的內容分類,各地縣學都是一樣的,教授識字、常識、四書五經等基礎學科。
到了府學、直隸州學這一級別,就開始分類了,有學習經史子集的文學類學校,有教授各類手工業技術的學校,有教授經商知識的學校,有教授農學知識的學校,等等。
而到了道學這一等,依然和府學一樣,分為各類專業學校,只不過研究的更深,在劉衍的計劃下,道學將作為今後大明的技術研發、技術儲備、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
隨後劉衍便笑著讓宋應星坐下,問道:“如今各地新式學校籌建的如何了?”
宋應星這段時間一直在忙碌這些事情,各種資料就在腦海中記著,於是當即說道:“啟稟閣老,如今山東、北直隸兩地的所有府縣,已經全部普及了新式學校,凡是適齡生源,也已經基本入學。”
“山西、河南、宣府三地新式學校的普及情況,大概有個三到四成,目前這三地以宣府的情況最好,山西、河南因為戰亂的原因,目前的首要還是民生,所以新式學校的普及就慢了一些。”
“至於其餘各道府縣,則只有一到兩成的普及率。”
宋應星擔心劉衍不高興,急忙說道:“不過閣老也不用憂慮,目前朝廷財力充足,隨著新政的逐步落實,新式學校的普及速度是會越來越快的,下官估計,再有三到五年的時間,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構建起新式的教育體系。”
劉衍點了點頭,其實三到五年的時間已經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時的大明才剛剛從剿滅李自成的戰火中站起來,不少地方的百姓連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難,要在這個時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絕不現實的。
於是劉衍點了點頭,說道:“三到五年,時間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實時的調整政策,大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