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昂首說道:“當年萬曆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新政,在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力行一條鞭法,為我大明實現了萬曆中興的盛況,如果當年萬曆皇帝能夠將張居正的新政繼續推行下去,也許今日的大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崇禎帝冷哼了一聲,說道:“可是在朕看來,劉閣老還是殺人太多了,那些犯官至少不用誅三族啊。”
劉衍卻並不這麼認為,說道:“自古至今,沒有不流血的變法,只有用鮮血和人頭鋪就的變法之路,才能一番坦途,這就是變法的代價,也是挽救大明的代價!”
崇禎帝聞言駭然變色,一旁的王承恩也是瞪大了雙眼,顯然劉衍所言完全顛覆了二人的認知。
可是崇禎帝、王承恩仔細一想,劉衍所說的確還是很有道理,一時間又無法反駁。
片刻之後,崇禎帝說道:“事已至此,朕也不說什麼了。只是在軍改之策全面落實之後,朝廷以何種辦法保證兵源?”
對於這一點,劉衍早就有了預案,便抱拳說道:“陛下,臣準備在全面落實新政、軍改之策後,在我大明各省頒佈一部法典,名曰:《兵役法》,在全國推行義務兵制,也就是說,我大明要仿效強漢之策,實行全民皆兵之策!”
崇禎帝頓時瞪大了眼睛,一時間驚得說不出話來。
過後,崇禎帝問道:“現在大明各地,包括陝西、甘肅,以及南面的兩廣、雲貴各地都在落實新政和軍改之策,可是朵甘思宣慰司和烏斯藏怎麼辦?難道也要與內地一樣,實行新政和軍改之策?”
所謂朵甘思宣慰司是大明對後世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區東部和青海省西南部的統稱,也是大明在這個區域內設定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
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大明疆域“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這其中就包括了朵甘思宣慰司和烏斯藏在內。
而大明對藏政策主要形式便是洪武年間制定的,在藏內設定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永樂至正德以冊封僧俗首領為主,受冊封者定期朝貢。
大明在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大明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對帕木竹巴家臣中的內鄔宗、桑珠孜宗的宗本則稱為寨官。
後來在瞭解帕竹政權的情況後,大明就開始任命帕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大明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
只是在嘉靖朝的時候,蒙古人從北面入侵青海地區,史稱韃靼土默特部或西海蒙古部。
而到了萬曆朝以後,大明對邊疆控制日益鬆弛,蒙古人攻佔了整個青海草原,朵甘都司和烏斯藏相繼廢棄。
到了如今,朵甘思宣慰司和烏斯藏基本上已經是獨立的狀態,此時崇禎帝如此發問,顯然是有意收復這兩塊失去的領土。
劉衍對此心知肚明,以如今大明的財力和軍力,收復烏斯藏和朵甘思宣慰司並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這兩個區域暫時還不是劉衍的首選目標。
眼下的當務之急,依然是穩定大明內部,先完成各地駐防軍的籌建,穩步在各地執行新政之策,然後是收復遼東,先將滿清這個毒瘤剷除,隨後劉衍才會將目光投向西面。
於是劉衍說道:“陛下放心,在臣的計劃之中,不光要收復我大明的失地,還要恢復漢唐故土,要重建我華夏的榮光!”
“所以,不管是朵甘思宣慰司還是烏斯藏,都要實行新政和軍改之策,絕沒有例外!”
崇禎帝心中充滿了震驚,今日劉衍帶給自己的震驚一波接著一波,許久之後才說道:“劉閣老如此說,朕,便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