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巴達維亞城。
此時的巴達維亞熱鬧非凡,在城外的港口內,一支由十四艘戰列艦、四十九艘各式軍艦,以及一百二十八艘武裝商船組成的艦隊整齊的停靠在偌大的港口內。
同時在港口各處,還有大量的土人勞工忙碌著,或是擦拭各艘戰艦,或是往這些戰艦上搬運炮彈和各種物資補給。
而在巴達維亞城外,一個頗具規模的軍營拔地而起,裡面駐紮的便是從荷蘭本土調集來的一萬四千精銳正規軍,連同停靠在港口內的龐大艦隊,這些便是從荷蘭本土調集過來的援軍了。
只不過此時荷蘭總督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的臉上並沒有援軍抵達的喜悅,依舊是愁眉不展。
因為經過臺灣一戰,明軍爆發出來的強大戰力,已經那巨大的軍力規模,已經給了這位總督大人極大的震撼。
面對大明帝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本土派來的援軍只有幾十艘戰艦、一百多艘武裝商船,外加一萬四千正規軍,這樣的軍力根本不足以讓荷蘭人再次佔據臺灣。
甚至在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看來,這樣的軍力就連巴達維亞城都不一定能夠守住!
所以即便援軍的將領範澤西數次要求出徵臺灣,都被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嚴詞拒絕,並且還要求範澤西立即開始在巴達維亞城周邊部署防禦,準備抵擋大明帝國隨時派出的大軍。
範澤西並沒有與明軍交過手,所以在範澤西的意識裡,明軍還是“程式化”的印象,也就是比土人強一些的“原始文明”罷了,根本不是荷蘭這些現代精銳正規軍的對手。
可是隨後幾天時間裡,範澤西在多方瞭解到臺灣之戰的經過,已經明軍的強大軍力之後,觀念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直到此時才終於意識到,大明帝國是一個什麼樣的龐然大物,自己將要面對的,是怎樣一個可怕的敵人。
於是範澤西收起了自己的高傲和狂妄,開始與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商議防禦巴達維亞的具體事宜。
在二人看來,目前荷蘭在遠東地區的軍力也許不足以進攻大明,甚至守衛整個爪哇都會兵力不足,但是要守衛荷蘭人在爪哇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巴達維亞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經過荷蘭人多年的打造,此時的巴達維亞城不但有內外兩道城牆,內外城牆遍佈炮臺,裝備了數量龐大的各式火炮,而且整座城池都是類似於歐洲菱堡結構,異常的堅固。
甚至範澤西在巡視完整座城池後,還誇下海口:“明軍想要拿下巴達維亞城,那就要做好準備,在巴達維亞城外丟下五十萬名士兵的生命!”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雖然沒有範澤西這麼樂觀,但是也堅定地認為,巴達維亞城固若金湯,明軍即便最終可以攻打下來,也要付出巨大,甚至是明軍難以承受的代價。
隨後範澤西便將一萬四千荷蘭正規軍的指揮權交給了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由這個荷蘭總督全權指揮,自己則是前往港口“坐鎮”。
一旦明軍真的前來進攻,那範澤西將指揮艦隊在近海抗擊,如此便可以得到港口炮臺中,一百多門岸防重炮的火力支援。
而在此期間,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也在忙碌著,這一萬四千荷蘭正規軍,連同巴達維亞城內留守的五千荷蘭正規軍,以及從城中荷蘭移民中臨時徵召的一千民兵一起,被整編為一支兩萬人的軍團,部署在巴達維亞城內外。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下令從爪哇各地強徵大量土人,還將爪哇各地的華人也全部強徵,開始在巴達維亞城周邊構築防禦工事。
隨後,大量的壕溝、陷阱,以及增補修建的城池炮臺等工事,開始圍繞著巴達維亞城陸續“呈現”出來,原本防禦力就非常強悍的城池,正在朝著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方向轉變。
與此同時,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也開始大規模組建土人軍隊。這些爪哇的土人其實並不是合格的兵源,這些土人懶散、愚昧,甚至是可以說是未開化的野人都不為過。
荷蘭士兵想要訓練這些土人成軍,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海量的時間。
其實在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看來,爪哇各地的華人其實才是最好的兵源,那些華人吃苦耐勞、聰明能幹,最重要的華人還天生就是當兵的好材料,一般的戰陣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成功。而且華人士兵到了戰場上還非常的勇敢,是不可多得的好兵源。
只是面對大明帝國的強大壓力,簡·皮特斯佐恩·科恩根本不敢徵召華人組建軍隊,甚至就連修建巴達維亞城各處的防禦工事,那些華人都被安排在最外圍,待遇也是最差的,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被強徵來的華人便被累死、打死眾多,其中還不乏大量的女人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