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七年,三月初。
明軍數十萬精銳,連同二十多萬朝鮮國、日本國僕從軍大舉南下,西路、中路、東路同時席捲、海陸並進,給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正在印度整軍備戰的英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要知道在此時的歐洲,如此大規模的軍力,足以讓整個歐洲位置震動!
更不用說明軍的這數十萬大軍全都是訓練到位、裝備精良、補給充足的精銳,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此時遠東各地的所有歐洲人都開始緊張,甚至是畏懼起來。
正因為如此,不管是英國人,還是荷蘭人、西班牙人,此時全都開始瘋狂的備戰,此時三國的本土援軍都已經抵達遠東各處全力備戰,以應對大明的擴張。
印度,加爾各答。
此時的加爾各答已經變成了一處巨大的軍營,從英國本土趕來支援的艦隊和軍隊已經抵達,雖然遙遠的海上路途讓英軍援兵已經非常的疲憊,甚至還出現了一百多人的“減員”死亡,但是如此迅速的兵力調動,在眼下這個時代,已經堪稱是一大奇蹟了,比荷蘭、西班牙援軍那種動輒幾個月的時間消耗,已經是強了不止一個等級。
此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新任命另一個駐守在印度的總督,此人名叫約翰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殖民狂熱分子,比此前被明軍擊斃的喬西普瘋狂了許多。
眼下約翰遜已經將英國東印度公司分散在印度各地的兵力基本上都集中了起來,在印度各地只留下了一些土兵駐守。
甚至面對一些部下的旨意,約翰遜直接叫囂道:“與擊敗日益崛起的大明帝國相比,一個已經腐朽、沒落的莫臥兒帝國簡直不值一提。哪怕整個莫臥兒帝國都失去了控制,本土也可以抽調一支一千人的軍隊予以鎮壓,而大明帝國卻需要本土與東印度公司一起竭盡全力,才能獲取一線勝機!”
不得不說,雖然約翰遜此人在英國國內的名聲都非常的狼藉,是有名的殖民狂熱者,手中沾染了許多鮮血,但是此人的眼光還是非常老辣、獨到的。
而且約翰遜的行動力也堪稱強悍,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從印度各地集結了一千七百多英國正規軍,以及五萬多印度土兵,這已經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幾乎所有軍力了。
而從英國本土趕來的援軍此時也已經抵達了加爾各答,並且進行了兵權的交接,這支大軍也劃歸約翰遜指揮,可見此人的軍事能力是被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本土認可的。
英國本土趕來的援軍頗具規模,分為海軍艦隊和陸軍精銳兩部分,並且這兩部分的兵力,都在最開始的數量上有所增加,在英國官方對大明帝國的高度重視下,儘可能的增強了軍力。
英軍援兵的海軍艦隊由二十一艘戰列艦、二十三艘巡洋艦、四十七艘護衛艦、驅逐艦,以及一百三十八艘武裝商船組成,一共有九十一艘戰艦、一百三十八艘武裝商船,如此規模的艦隊,放眼此時的遠東地區,是唯一能與大明帝國海軍相抗衡的力量了。
而英軍陸軍精銳的兵力也比原本準備出動的數量多了不少,由三萬六千多“紅衫軍”,以及四千多騎兵、三千多炮兵組成,其中炮兵裝備了一千四百多門火炮。
雖然此時英軍的火炮數量肯定是比不上明軍的,但是約翰遜卻非常的自信,哪怕此時約翰遜已經知道了之前喬西普戰敗的大概經過,隱約知道了明軍強大的火力,以及驚人的兵力。
“我承認大明帝國的軍隊的確很強大,但是面對英國數萬現代化軍隊的進攻,大明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的命運也就隨之註定了,哪怕他們裝備了數量龐大的火炮,但是必定沒有我方精銳炮手的能力,他們將承受來自文明世界的炮火洗禮!”
最後約翰遜在面對英軍各部將領進行動員的時候,大聲吼道;“我以上帝的名義在這裡宣誓:大明帝國將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巨大而又愚蠢的錯誤,那些明軍士兵也將後悔與我軍為敵!文明世界的大軍,將徹底橫掃遠東各地,讓那些低地人(荷蘭人)和鬥牛士們(西班牙人)明白,只有英國才是未來歐洲的希望!”
隨著一眾英軍將領振臂歡呼,隨後英軍各部,以及各部印度土兵都將在加爾各答進行整訓。
當然,在約翰遜看來英軍本就是歐洲最強的軍隊,不需要進行所謂的整訓,但是面對英軍各部萬里迢迢疲憊不堪的事實,約翰遜只好下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整訓,以便讓英軍各部趁機休整一番。
就在此期間,約翰遜與一眾手下將領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