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此時已經向東面的緬甸方向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時刻監視著明軍的動向。
按照制定的計劃,約翰遜準備在大軍整訓完畢之後,開始集中兵力海陸並進,以最快的速度向東面推進,將明軍的兵鋒阻擋在緬甸境內,隨即與明軍爭奪緬甸,並且最終將明軍驅趕出去,自己率領英軍海陸大軍開始席捲整個遠東地區!
要執行如此“雄心勃勃”的作戰計劃,約翰遜在大軍整訓、休整的時候,還派人向莫臥兒帝國強徵錢糧,以及各種的物資,惹得印度各地民怨沸騰,但是面對英軍的強勢,腐朽的莫臥兒帝國根本無法改變局面,只能裝聾作啞。
與此同時,從西班牙本土趕來的援軍也終於抵達,當西班牙本土的艦隊,以及運輸船隊抵達呂宋馬尼拉城外港口的時候,城內的西班牙人幾乎全都喜極而泣。
不光是那些西班牙女人和孩子,甚至一些西班牙士兵都在大聲哭泣著,這些日子以來的恐懼,讓馬尼拉城內外的所有西班牙人都度日如年,這種堪稱地獄一般的日子壓榨著所有人的意志,終於在今日如釋重負,如何不讓這些西班牙人釋放出來。
從西班牙本土趕來的援軍,規模自然無法與英國援軍相比,畢竟此時自從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擊敗之後,西班牙不管是國力還是軍力,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此番之所以強努著從本土調兵過來救援呂宋,是因為此時呂宋日本、朝鮮南美洲本土這一系列海上貿易線,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帆船航線”,已經是西班牙為數不多的輸血源頭了,已經開始沒落的西班牙還要指望著這條貿易線路賺錢,來維持已經搖搖欲墜的國家。
而呂宋正是遠東航線的關鍵一環,失去了呂宋,西班牙人就要從遠東地區敗退出去,來自大明帝國的瓷器、絲綢、茶葉,以及玻璃、精鹽等各種新的搶手貨物,來自朝鮮國的人參,來自日本國的各種特產,都不會再出現在西班牙人的商船上,這對於西班牙來說可謂是致命一擊!
所以,西班牙本土組織了一支由十一艘戰列艦,以及三十三艘各式戰艦組成的艦隊,並且調集大量的船隻作為運輸船,運來了一支一萬四千人的正規軍,以及三百多門火炮。這便是西班牙援軍的所有兵力了。
這樣的軍力肯定無法主動進攻大明帝國,對於這一點,西班牙援軍主將佛朗西格也是非常清楚的。
以呂宋駐軍的兵力來看,大明帝國能夠摧枯拉朽的將其部殲滅,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於是佛朗西格也制定了相應的對策,那就是將所有的兵力用於防守馬尼拉城,只要保住了馬尼拉城,西班牙人在呂宋就有根基,將來西班牙人就有反攻大明帝國的機會。
與西班牙本土援兵的“姍姍來遲”不同,荷蘭本土援軍先一步到達的爪哇巴達維亞城,此時援軍的將領範澤西指揮海軍,正日以繼夜的在巴達維亞外海上訓練、巡視著,不間斷的防備大明海軍的所謂“入侵”。
而在此期間,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也在忙碌著,率領兩萬人的荷蘭人軍團開始在巴達維亞城內外進行部署。
在簡·皮特斯佐恩·科恩看來,如果大明帝國下定決心要進攻爪哇,以目前荷蘭人的兵力是無法與明軍正面對戰的,戰敗是註定的事情。
所以荷蘭人只能依託“堅不可摧”的巴達維亞城進行防禦作戰,以堅固的城防來大量消耗明軍的兵力,最終將其擊敗。
於是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將兩萬人的荷蘭士兵全部放在巴達維亞城內駐防,並且將城池周圍的大量糧食等各種物資搬入城內。
同時,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下令重建爪哇土人軍團,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強徵了三萬多土兵,但是荷蘭人卻沒有能力,也不敢對這三萬多土兵進行全方位的武裝,只是發放了大量的長槍等兵器。
這也就註定了這些土人的命運,那就是用來消耗明軍兵力,甚至是消耗明軍彈藥的炮灰,死多少都無關大雅。
此外,簡·皮特斯佐恩·科恩還派兵抓捕了大量的土人、華人,逼迫這些人口在巴達維亞城外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
為了趕時間,這些勞工的勞動強度非常大,但是能夠獲得的補給卻很少,以至於幾乎每天都有不少的勞工被活活累死,荷蘭人每天都要將大量的土人、華人屍體丟到城外集中“處置”,這些荷蘭人的手段之殘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