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現在不是兩年前了,那會美團能夠得到發展,對於未來事業線還不清晰的顧恆來說,是一個可以為之期待的佈局點。但現在,那些都是過去式了。
時代在變,商場的競爭模式,經營理念等很多東西都在變,陳繼明可以說是上世紀成功人士的典範,但在全新的時代浪潮裡,他的一些觀念卻沒有轉變,這是顧恆比較失望的。
這不是因為地位提升心態膨脹了,而是在眼光和知識得到開拓後,看待問題角度的轉變。
他記得兩年前陳繼明說起過,在華國做生意,人脈尤為重要,學好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就等於生意成功了一半。
當時他覺著頗有道理。
因為華國幾千年以來,都是講的和氣生財,要是沒有方方面面足夠的人脈關係,生意估計會很難做。因為大家都在攀交情,請了客,喝了酒,交了朋友,可能某些關節就打通了,而你不這樣做,可能就會被區別對待。
如今,這些曾經覺著很對的言論,顧恆已經有點不太贊同了。
古老傳下來的東西,不一定全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糟粕,只是因為掃除的不徹底,所以一直還在被沿用。比如大家對當官的,總是下意識巴結討好,因為士農工商中士排第一位嘛,卻忘了,這個國家,可是號稱官員是人民的公僕,這點還寫在小學課本上呢。
只是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對的,且都在那樣做,所以本該踏實做事的部分公僕也覺著就該如此,就該高人一等。於是,那位偉人當年為掃除這些殘餘糟粕所下的功夫全白費了,封建時代的官僚習氣,以及其他的殘餘糟粕,就此紮根在了新社會。
偉人藉著開國大勢,都沒能辦到的事,顧恆當然不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去改變大家已經潛移默化被影響,或者說是已經紮根腦海的一些思想。
但隨著知識拓展,見聞的增加,在不斷的體驗中,他卻有糾正一些以前的想法。
就像陳繼明所奉信的人脈資源,初聽確實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卻是有點本末倒置。
如果一家企業不想著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售後服務、開拓市場,反倒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打通關係,結交人脈上,那是一種病態。
在上世紀,一切經濟由政府主導的情況下,這種經營或許能夠行得通,也許還能夠活的比較滋潤。但走到市場經濟時代,還這樣認為,那無疑是慢性自殺。
上世紀末,全國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商品都由國企製造,他們沒人脈嗎?要知道,那會的廠長,很多都是帶有官方身份的。
除此之外,國企和工廠還掌握著廠房、熟練工人、技術專家、用寶貴外匯進口的先進裝置等眾多資源。
資源人脈都有了,可最後,體制改革後,很多國企形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每況愈下,甚至很多廠都發不起工資,導致了規模浩大的下崗浪潮,哀嚎一片。
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人脈與資源,並非致勝的必需品。
當人人都講關係,勢必導致這種風氣盛行,結果就是公司內部也是如此。做實事的不被重視,溜鬚拍馬的反倒上位了,還連帶著將一些同樣的人也拉進廠裡,這樣的企業,在改革後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取勝?
因而,努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就是產品質量,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同樣的產品,你價格比人家低,質量比別家好,還怕沒有銷路?那時不是你去找市場,而是市場會主動來找你。反之,就算你是採購方老闆的親戚也沒用,難道人家寧願把自己公司拖垮,也要買你那價高質差的產品不成?
當然,看破卻不點破,不逆勢而行,這是顧恆的處事智慧。
在這個新舊經濟制度交接變革的時代,他改變不了別人的想法,也不想站出來當另類,只好和光同塵,該維繫的關係也儘量維繫一二,起碼也走個過場。
但那只是對外原則,對公司內部,團隊的純潔性卻是他始終強調的。
不講人際,不講關係,能者上,庸者下,這是顧恆對公司內部的人事任命,所定下的唯一標準。
他大刀闊斧的推動公司制度建設,力求以最科學的管理制度讓公司執行效率最大化,杜絕內部人員腐化的問題,嚴禁裙帶關係,甚至還弄出了專門進行監督的監察部。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純潔隊伍。
雖說隨著團隊的擴大,大公司病終究不可避免,但始終重視內部建設問題,起碼能夠保證更持久的生命力。
這些觀念的轉變,也是為什麼剛見面時,陳繼明說現在邀請顧恆比較難的主要原因。
因為現在,很多時候,他不想,也已經不需要去刻意維持一些沒必要的關係網,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他少年得意膨脹了,請都請不動。
而事實上,他只是參加一些宴會和邀請的頻率大大減少了,放在公司制度管理,與學習充電的時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