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事件:九錫門、犒軍事件
對於兩人之間的林林總總,劉琮也有自己的理解。
漢魏之際,王綱解紐,社會動盪,世族階層遭受重創。作為大姓名士的代表,荀彧之出處去就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他依附出身“贅閹遺醜”的曹操,助其平定兗、豫,穩定河南;他又勸奉漢獻帝,招攬大姓名士,從而逐漸改造曹操政權的性質,並倡行儒術以淡化刑名之治。
從當時情況看,其所進之“深根固本”、屯田拓荒、官渡用奇等計謀皆切合實際,不愧為一流的謀略家。曹操之由弱變強,統一北方,有賴於荀彧輔助之處甚多。不過,彧之助操,意在藉此興復漢室,實現天下穩定。其實曹操最初也是抱著這個理想去幹事業的,因而曹操與荀彧可謂情投意合,一個主攻殺伐,一個主內,相得益彰。
但官渡之戰前後隨著曹操羽毛漸豐,阿瞞同志變心了,其進位之心昭然若揭,從而造成了荀彧的內心痛苦及其與曹操的正面衝突,最終荀彧釀成了他的人生悲劇。然而,哲人雖逝,餘惠尚存。從漢晉之間的社會變革看,荀彧所引薦的大姓名士逐漸得勢,形成了魏晉之世門閥世族階層的骨幹力量。
晉之代魏使得崇奉儒學之世族重掌大權,也可以說這是對曹魏代漢的一種否定。由此觀之,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中,荀彧確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
現在是建安十二年,荀彧與曹操也早有罅隙,如果劉琮能從中點一把火,說不定就能加速分化曹操和荀彧。這也是劉琮想去許昌的原因,而這事別人代勞卻是不行,劉琮的皇室宗親身份至關重要。
至於毒士賈詡,曹孟德之奸詐只怕也難望其項背。
大敗曹操者,除周瑜外首推賈詡。兩敗曹操,使其損兵折將,後歸順又屢建奇功,可為謀士亦可為大將,曹操手下用兵者,僅次郭嘉。賈詡,被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李傕郭汜作亂時,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皆有賈詡之謀。著名三國評論家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評論到: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劉琮沒想過在曹操實力遠遠強於自己的情況下能夠拉攏到他,這人太鬼太精,但是這樣的強人在對手陣營,讓劉琮也是時刻惦記。想要除掉他也只能用強。不過張繡隨曹操北征,或許張繡的死是一個藉口,可以讓賈詡背上黑鍋。而能夠順利在許昌完成刺殺賈詡任務的恐怕不多,關鍵是如何接近賈詡。
所以劉琮想親歷許昌。可諸葛亮那裡放心劉琮前往,那可是曹操的地盤,曹操雖託名漢臣卻只在天下,劉琮的身份一旦暴露就可能被扣押以牽制劉表。諸葛亮見劉琮若有所思,連忙出言勸阻。
“主公,萬萬不可親歷冒險。”諸葛亮的願意是讓諸葛亮派人去遊說曹操的部下,畢竟終於漢室計程車人居多,可一聽劉琮要親自去許都便有點擔心了。
“先生放心,此事我自當小心,我們不是有商隊經常前往北方貿易麼,偶爾增加個十幾個人應該算不得得神噩夢大事吧。如果我能混進許都去,或許還能面見皇上……”
“主公的意思是?”
“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我便要嘗試下奉詔討賊!”
“想要奉詔討賊並不難,派一使者前去許都即可,主公何必冒險?主公還記得董承、劉備否?”
“放心,我隨商隊行動,應該不會被人發現,何況我只是一郡守,如今荊州並未公開與曹賊對立,想來曹賊也不至於為難於我。”
“雖是如此,亮以為還是不妥。若是非去不可,亮願替主公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