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文通被噎的沒話了.說到底.再多的牢騷,也是沒用.還得看前方戰果如何罷了.就算這時聖旨到了又如何?弄在弦上.萬沒有引而不發的道理.若是在當年蜀國,說不走還能讓大軍迴轉,但在大秦,估計可就難了。
兩人之後又談論了兩句,便將一些事情走了下來.將孟青先留在解州加緊新兵操練.儘快成軍到時讓這孟青隨軍北上便是,一來的呢,是讓此人熟悉一下秦軍軍中諸事,二來呢.先寫封書信給大帥.瞅瞅這事怎麼辦才是正理。
接下來,兩人說的就是春耕的事情了,不管前方仗打的怎麼樣,這事先準備起來也是有備無患再有,剁文通隱約提了提若是臨汾守不住.不如將百姓遷往大秦,兩人沒有深說但這事卻是他們最上心的.也已做了不少準備.更在黃河渡口,造了不少小船.隱於密處.一旦。。
。。了。。就是用到的時候了。
顯然兩個人已經留足了後路,心思之縝密.那就不用說了,相談良久.兩人這才分頭而去。。。。。:。。
。了了。。了。了。。。工。。。了。了。:。了。。。。。:。。:。。了。。。:。
大秦宮城.新落成的勤政殿中金碧輝煌.和蒸蒸日上的大秦一般.逐漸的在彰顯著強秦的威嚴和霸氣.而原來作為皇帝挫下處置政務的乾牙殿.已經更名為文濤殿,予太子李全壽處置政務以及習文練字的所用。
而此時,正殿之上.大秦景帝陛下居中端坐,十餘位朝中重臣分列兩旁,雖比不得每日早朝時.群臣畢集的莊嚴景象.但瞧著這些衣朱帶紫.手握重權的重臣正襟危坐.在氣氛上,卻比朝會還要凝重上幾分了
而瞧這陣勢,議的無疑乃是軍國重務,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其實不是旁的,就是人多了起來。
這裡卻需解媽一下.臘月間.勤政殿成.景帝移駕於此.接著便下旨.六部尚書.皆有議政之責.可入中書,這麼一來,中書的人數立即增了不少.要知道.按照大秦規制,六部尚書雖皆為三品.但卻在中書之下.除有恩旨,加參知政事銜外.並無中書參與決策之權。
而景興政革,到了這個時候.終於延伸到了大秦最上一層,六部尚書.皆為參知政事.一下子.便將中書的權力分散了開來.這無疑是隨著疆土漸大,為了提防中書權重而做出的決策。
大秦立國以來.與前朝相比.廢門下,尚書兩省,單重中書,但在官職上,卻有些含糊.除了同門下平章事,實為宰輔外.其餘皆為參知政事.各掌庶務,其實並不完備.確切的說,更有些混亂,職能上的缺失更為的嚴重.最重要的是.沒有封駁奏章之權.也就說.皇帝陛下一旦下了明詔.幾乎事情就成了定局.中書有佐政議政之權,獨獨少了能和皇帝陛下掰一掰手腕的權力:
造成這和情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卻還是疆土的問題.疆土太小.又屢有戰事,喘息之機少之又少,所以,歷代大秦君王為政令簡潔故.便少做更改.以免造成朝堂震動,外加冗員橫生的局面出來.當然.歷代君王私心的緣故也在其中,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了。。。
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不說景帝自登位以來.便致力鼎革.便是隨著蜀中納入大秦版圖.疆土的闊大.必然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問題,而相對簡單的朝廷官制.在這個時候就顯得越發的不足取了。
年富力強.野心勃勃而又有些心急的帝王終於選擇在這個不很恰當的時機.來完成這政治鼎革中最重要的一環:
沒有重設門下.尚書兩省.而是連下詔旨.先是將中書參政議政之人增加到了十六人.接著便明確官職.上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下到通事舍人.共九十四人,徹底將中書省的架構完善了下來。
這麼大的動作.朝堂上自然要經歷一番震動.但顯然,皇帝陛下雖然心急了些.但並未發瘋.朝堂重臣們默默的接受了下來.沉默.其實也就代表著一個立場.景帝陛下這番措置,是得到了多數朝臣的支援的。
許多事情.便在這年關將近.加之
對外用兵.頗為喧囂的咸寧六年年底定了下來.許是作為安撫朝臣的退讓,景帝陛下將封駁之權終於交到了中書重臣們的手中,而沒有門下.尚書兩省的緩衝.要想行駛這個權力,顯然條件是無比芋竟的.但對於大秦來說完備的官職體系,雖說政令下發再不如以往般通行無礙但好處卻也是顯而易見的.完備的官制,不但讓許多人得以施展才華,更讓許多事也有據可查,有理可依.更加的便於管理,而直到這個時候.大秦也才終於露出了大國氣度,文臣的地位也在這和變革當中,悄然的上升了一大步。
當然,朝臣們私底下議非此事.說什麼的都有但能直達天聽的卻沒有多少.中書人多了.職權也越加的分明.對於這個.幾家京師豪門大族心裡的滋味兒恐怕也是最複雜的.可喜的是機會變的多了,而單一的中書省高高在上.權柄也越加的顯赫,可以想見的.沒有多少變化的樞密院,地位在不知不覺間便下降了許多。
許多人就在想這也許是以文臣而制武夫的一個開始,他們想的也沒錯,但那也是比較遙遠的事情了.試想一下.現如今諸國紛爭,可想而知.武人在此時或是將來很長一段日子中,都不會是文臣可以任意揉捏的,但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太平盛世的來臨.武人的用武之地也就漸漸變的少了,而那個.時候,掌握中書大權的文臣,自然也就非是武人們可以比擬的了的了。
不說這些有的沒的.有好處.自然也有壞處.讓這些豪門世家有些鬱卒的是,中書大權其實越加的分散了開來,而想影響中書決策,也就難了許多.朝堂上的爭鬥必然也開始變得越發的複雜莫測。
其實.許多人都能預見這一天的到來,高高在上的君王.不會容許豪門世家長欠的把持朝政,即便他們根本無法威脅到皇位,那也是不成的.皇帝陛下也許會給一些人機會,但絕對不會將大權交給一家或者是幾家.帝王權術,歸根到底,也就兩個字罷了,平衡。
可以說.大秦京師豪門.在這十幾年間的變革當中,受損不小,但這些大家豪門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敏感的意識到.隨著大秦疆域的開闊.機會卻越加的多了起來.既然鼎革之事無法阻擋.那就不能抱殘守缺.要順應大勢.盡力而為.為自己,也是為家族在將來的大秦帝國中,打下不可動搖的根基.這才是智者所應為,所當為,而非是逆勢而行.最終被旁人當做墊腳之石。。。:。。。。:。。
就在這和複雜莫名的氛圍之中.多數豪門世家選擇了沉默,將目光放在了更加遙遠的未來.這無疑是明智和有遠見的.而世家當中.從來不缺少這樣的人物。
在混亂中,可以取之以利.但在秩序中,可會變得穩固和強大,這個道理無論古今.都不會變。
而經過兩個多月的沉澱,初時的風波一旦未起波瀾.也就再不會變成滴天巨浪了,反觀朝堂上下.頗有振奮之意,當年父皇在時的那點沉沉暮氣.早已沒了半點痕跡,經過景興初年那一場幾乎滅頂的風波之後,大秦景帝陛下便很是明白這個道理.他此時穩若泰山的坐在那裡.掃視群臣.嘴角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心中也有些自得之意,如今之強秦.豈是當年可比?這全是他一手為之,十餘載艱辛,終是不負所望.天下雄主.不外如是。。。。。。。:。。
大秦如今正用兵於外.景帝如此輕鬆,卻也是有原因的.大秦用兵河洛.雖最終退守潢關,但一切卻盡在預料之中,即便沒有張培賢之密奏.他也不會擔憂過甚.洛陽,居天下之中.乃後周西京.不可輕下,這都在之前算中。
只需在河洛耗盡後周國力.之後必然長驅直入,大秦背依蜀中,國力之強.兵鋒之盛.又哪裡是偏安已久的後周可以比的了的?
更何況.後周自毀長城.誰能想到,後周君臣.昏聵至此.不過數月時日.當初堅守洛陽,讓秦軍久攻不下的名將孟拱,竟然就這麼被人害了,當真是讓人大喜之下,多少也覺著有些感慨.而河洛一旦為大秦所據.中原之地盡在望中.到時大秦鐵騎縱橫馳騁.還有誰能擋得住?
一旦想到這介”景帝便會覺得心潮湧動,不能自己.如此豐功偉業,真真是讓人心馳神往。。。。。。?。。。。。。
不過.頭疼的事情也不是沒有,比如說。。。。。。。。。河中。。。。。:。。
那小子果然又惹出了麻煩,隨著河中戰報陸續到來.大軍主帥張培賢以及觀軍容使段德奏報上的措辭也越來越激烈了起來,就差明說趙柱國不顧戰局.一心爭功了.其中歷數其不聽軍令.剛憂自用什麼的.就都是小事了。
在他看來,也難怪這兩人如此說法.大軍東出,在河洛與後周兵馬戰了個旗鼓相當.最終以退為進.退兵回到渣關.就算乃有心為之.但到底是退了回來,未得寸土不說.還損兵折將,張培賢,段德等人心緒能好到哪裡去。
而反觀河中,趙石率軍渡河.之後便不用說了.不說金人如何.就說到了現在,已是大半個河中入手.看這情勢,也真不怪旁人攻許.主客顛洌.一枝獨秀.便蕪景帝自己,都有些奇怪.趙石哪裡來的好運氣,就更不用說旁人了,哪個不是嫉妒羨慕的眼睛發藍?
這本是好事,雖說有些出乎意料之外,若知金人糜爛至此,又何必費力攻取河洛?盡佔河中膏腴之地,居高臨下.威懾後周.豈非更好?
但好事歸好事.兩國一旦交戰.又如何能夠輕易改弦易轍?所以河中也就變成了雞肋.便是他再有雄心.也斷不敢言,與金國,後周同時交戰會發生什麼?
有些難以取捨.而這也正是遲遲未有旨意到河中的原因所在,實是想借冬天修兵之時,再行琢磨一下.而現如今,已經開春,這個決斷是必須下的了.此時.景帝心中有些猶豫的是.一旦聖旨到了河中,也便坐實了趙石不聽軍令之事,是敲打一下這小子好呢?還是另想些法子。。。。。。。:。。景帝的目光中.滿是玩味。。。:。。:。。。